外國語言文學系《畢業論文指導》課程線上教學交流稿
外國語言文學系 韋哲
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和老師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外語系能給我這次機會向大家匯報一下2018級英語的《畢業論文指導課》的線上教學的一些情況,我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平臺和材料、課堂教學流程、教學質量監控五個方面進行交流:
一、 教學內容安排
本課共16學時,8次課。根據大綱安排教學內容。根據以往學生的反饋,前兩次課選取兩篇最新的專業核心論文與學生進行解讀,滲透學術寫作的一些基本概念、學術寫作的規范以及論文的結構等內容。3-7次課分別對畢業論文的各個結構進行詳細講解,包括概述和結語、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和結果與討論、摘要和致謝。同時啟動小組討論進行文獻閱讀、選題、研究等。第8次課分小組進行PPT展示,對研究過程及結論進行簡單闡述。
二、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主要使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小組工作坊以及案例分析教學法。
基于學術論文寫作的特性(專業性強、術語篇章比較難),論文寫作的基礎知識進行錄屏講解,要求學生課前認真學習做筆記,課堂教學進行深入講解并答疑。
畢業論文寫作的學術研究采取小組工作坊形式。2018級英語專業每個班20位同學,按照不同方向(翻譯、文學、教學、商務英語等)分為5個組,每組4位同學。組成微信或QQ群并將老師邀請入群。老師指導研究的整個過程并布置每個階段的任務。組長負責傳達和督促小組按時完成。為了避免小組成員互相推諉,任務細化安排到個人,并確定完成時間點。
畢業論文指導是一門理論性強、實踐性更強的課程。需要學生不僅能夠理解術語和寫作規范,還能夠運用到畢業論文的讀寫中。案例分析教學法正好能夠幫助學生在案例中理解術語、學術寫作的規范。除了前兩次課選取漢語的專業核心期刊的優秀論文進行分析,每一個內容的講解都要選取課本上適合學生水平的部分論文進行分析,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和討論,引導學生在案例中消化所學理論和寫作規范。
三、 教學平臺和教學材料
本課程主要使用學習通作為教學平臺,進行學習通建課。在前兩年的教學中,已經進行了基本知識的PPT講解錄屏,供學生課前預習。遠程教學階段,采取QQ群直播課,并在QQ群留預習作業,進行學習通作業提醒。同時,使用外研社iwrite平臺進行寫作任務的布置。
案例教學的材料選取課本上適合學生水平的論文和最新的專業核心論文。同時給學生推薦一些免費的論文寫作的文章和講座。
四、 課堂教學流程
以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這一課的內容為例,簡單介紹一下教學流程。
首先,課前要求學生觀看泛雅平臺關于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的PPT講解,6.1和6.3的內容。提前閱讀范文6.2的內容,并根據問題找出關于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的論文相關內容。要求做筆記并拍照上傳至QQ群作業。老師課前查閱學生筆記,并根據筆記調整講解內容。
課前準備,學習通簽到。
正式上課第一步,老師就視頻內容提問問題(問題1:introductions書寫步驟;問題2:conclusion書寫步驟),學生自己寫在紙上,書寫完畢拍照上傳QQ群,教師隨機抽取個別同學進行點評。
第二步,就視頻學習內容注意事項進行深入講解。與學生討論互動。
第三步,視頻內容答疑。由學生提出疑問教師解答。
第四步,案例分析。活動一:選擇好的引言與結論。先講解好的引言和結論的標準以及容易犯的錯誤,然后給出三段引言和兩段結論讓學生分析優缺點并選出最好的引言和結論。活動二:針對學生預習的論文引言和結論篇章,通過提問檢查學生完成情況,并就寫作中需要注意的結構和語言表達進行強調。最后,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并通過研究解決問題。
第五步,本課內容答疑。
第六步,講授結束,學習通簽退,QQ群上傳課堂筆記。、
課后作業:采用“讀后續寫”的形式,給定論文去掉introduction 和 conclusion,要求學生根據給定的內容補上introduction 和 conclusion這兩部分內容.
五、 教學質量監控
1. 課程考核:考核包括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過程性考核包括作業 40%,閱讀筆記20%,平時學習評價10%(包括學習筆記,學習表現,課前課后作業完成度,出勤),研究匯報 10%,小組合作10%,課程反思10%。終結性考核為論文寫作。
2. 學習通監控出勤、視頻學習完成度;學習通和iwrite監控作業完成效果。QQ群作業監控預習效果。QQ群按學號建文件夾,上傳學生上課筆記,監控聽課效果。
3. 師生互動:1)小組工作坊進行研究任務輔導,并有各階段任務匯報。2)直播課堂討論、提問。
總之,線上教學有收獲,也有不足。本課線上教學的完善過程中離不開各位領導和同事對我的支持和幫助,今后將繼續根據學生的聽課效果和學習效果,對教學內容、方法進行調整,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把《畢業論文指導》課程建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