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幾字彎”頂端,孕育出“塞上江南”——巴彥淖爾市。在這片沃野之上,河套學院農學系扎根于此,肩負著為國家培養農業人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動地方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大使命。為深入了解農學系發展現狀與未來方向,調研組深入一線,訪談師生,查閱資料,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砥礪奮進,碩果累累
(一)黨建引領,凝心聚力
農學系黨委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主題黨日等活動,引導廣大師生堅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厚植愛農情懷,增強服務“三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實踐中踐行初心使命。
(二)學科建設,特色彰顯
農學系學科布局合理,涵蓋作物學、園藝學、植物保護、動物科學和食品技術科學等多個本科專業,各具特色,相輔相成。近年來,農學系積極推進專業認證工作,對標國家一流專業建設標準,加強課程建設,豐富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農學系放眼未來,積極籌備農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申報,力求在研究生教育領域取得新突破。
(三)師資隊伍,人才輩出
農學系擁有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68人,專任教師5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超過50%,博士、碩士學位教師占比超過80%。老教師經驗豐富、治學嚴謹,青年教師思維活躍、創新進取,共同構筑起一支結構合理、梯隊分明的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
(四)科學研究,碩果累累
農學系始終堅持“頂天立地”的科研理念,立足地方,面向全國,積極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自治區科技計劃等各類科研項目100余項,公開發表論文170余篇,其中核心論文9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病蟲害綠色防控、鹽堿地改良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五)社會服務,成效顯著
農學系堅持開門辦學,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服務,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技術講座、科技下鄉等活動,為農民傳授先進農業技術,推廣新品種,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同時,積極參與地方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項目論證等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直面挑戰,謀求突破
(一)人才培養,精準發力
農學系畢業生就業率整體較高,但仍存在供需結構性矛盾。部分畢業生專業知識與市場需求脫節,實踐能力有待提升。同時,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學生對農業職業缺乏認同感,就業意愿不強。
(二)學科建設,爬坡過坎
農學系學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學科特色不夠鮮明,優勢學科方向尚需進一步凝練?,F有學科與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契合度不高,學科交叉融合不夠,科研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三)師資隊伍,結構優化
農學系師資隊伍整體素質較高,但仍存在“重教學、輕科研”現象。高層次人才引進難度較大,青年教師培養機制有待完善,教師隊伍結構亟待優化。
(四)科學研究,蓄勢待發
近年來,農學系科研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仍面臨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平臺建設滯后、科研設備老化等問題,制約了科研項目的開展和科研成果的轉化。
(五)社會服務,提質增效
農學系社會服務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服務機制不夠完善,服務形式較為單一。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不夠緊密,服務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擘畫藍圖,揚帆起航
(一)黨建引領,鑄魂育人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加強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人才培養,改革創新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通專結合、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和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三)學科建設,追求卓越
以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優化學科布局,凝練學科方向。加強與地方農業產業對接,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學科增長點。積極申報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產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
(四)師資隊伍,引育并舉
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盟。完善青年教師培養機制,搭建青年教師成長平臺,加速青年教師成長成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
(五)科學研究,多措并舉
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科研項目資金支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加強科研平臺建設,購置先進科研設備,提高科研條件保障水平。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六)社會服務,精準對接
創新社會服務模式,拓展社會服務領域。與地方政府、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構建“校地合作、校企共贏”的長效機制。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河套學院農學系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存在問題:
1.缺少校內實踐教學基地。農學專業校內僅有2畝實驗用地,校外基地距離學校較遠,隨堂實踐課難于開展。動科專業無校內實習基地。校內實踐基地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影響專業的發展。
2.專業領軍人才相對缺乏。教授數量少,高學歷的博士生大多為近年引進,教學經歷時間短,研究方向較為分散,缺少高層次中青年專業領軍人才。
3.“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實踐能力不強。“雙師型”教師比例不高,部分教師缺少行業企業實踐背景,專業課教師普遍教學任務重,無法長時間深入企業掛職鍛煉,實踐能力相對較弱。
4.缺少高水平科研項目支撐。現有高層次人才在團隊力量整合上推進不快、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高水平科研團隊尚未形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治區重大專項等高水平科研項目極少。
5.教學成果獎項少。近年來只獲得自治區級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教師普遍在教學研究方面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夠,教學成果產出少。
6.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不夠明顯。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處于起步階段,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服務人才培養的功能未充分顯現出來。
7.專業優化調整步伐慢。學科專業交叉融合上推進不夠有力,傳統專業升級改造慢,與地區現代農牧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新農科建設成效不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