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學校整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在辦 學實踐中逐漸孕育和形成的辦學理念、道德規范、校容校貌、 組織制度以及體現全校師生價值取向的學風、教風、校風等 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態環境。
大力推進我院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加強我院校園文化建設,現制定我院"十三五"校園 文化建設規劃,規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 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立足實 際,注重積累,彰顯特色,努力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和學院特 色的校園文化。
二、工作目標
遵循整體規劃,分項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按照校園 環境營造整體美、校園精神營造風尚美、人文佳作營造藝術 美、行為文化營造文明美的思路,努力傳承"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校訓和"培育高尚,追求卓越"的校風精神。通過五年左右時間的努力,爭取使校園環境建設創精品、文化活動出成果、制度建設有特色,使校園文化滲透于 學院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推進學院和諧發展。
三、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全院師生員工,既要充分發揮師生員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也要 使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更好地服務于師生員工。
2.實踐性原則。校園文化重在建設,重在實踐,要開展符合學生特點、引導學生成才、形式喜聞樂見、學生參與性強、深受廣大學生喜愛和支持的校園文化活動。
3.整體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兼顧,和諧發展,全員參與,持之以恒。
4.發展性原則。要與時俱進,堅持弘揚時代主旋律,體現發展主題,培育時代精神。
四、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一)進一步建設校園宣傳陣地
1.進一步加強校內宣傳活動的管理。制定學院校園文化宣傳活動管理辦法,對校園內懸掛條幅標語、櫥窗板報更新、張貼告示和海報等行為進行 規范化管理。
2.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校園和校園網站建設。實行校園主網站和各部門 網站的二級管理,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使校園網成為展 示校園形象、宣傳校園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
3.進一步提高院報辦報水平。進一步加強院報編輯及學生記者隊伍建設,提高辦報水平, 節省辦報成本,使院報上水平,有特色。
4.進一步拓寬校內宣傳載體。在現有基礎上,現校區再安裝 1-2塊LED 電子顯示屏(聯入局域網),在學院迎新、節假日、重要活動及日常教育教學中,播放校園視頻、節假日賀詞、發布學院重要信息等,展示學院良好形象。新校區也要做好相應規劃。
(二)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1.深入挖掘學院的感人事跡、先進事跡,通過開展感人 事跡、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形式進行大力宣傳,用身邊的人教育身邊的人,弘揚主旋律,每學年組織召開一次事跡報告會。
2.通過邀請專業教師講課、組織學生觀看教育視頻、宣傳片等形式,定期組織一些道德、法制、誠信、禮儀、廉政 等方面的教育講座。
3. 每年定期組織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活 動,提升校園精氣神。
(三)進一步規范校園形象、標志管理
1.設計一些統一風格的、體現我院特色的標志,如校園交通指示牌、各樓棟平面圖、校園警示牌、寢室 門牌、教室門牌、幻燈片背景、教職工佩戴的工作牌。
2.在校園各主干道和校區銜接地帶,樹立各主干道名稱牌、 校園交通指示牌、校園警示牌。
3.規范所有教職工工號及學生學號,使教職工工號與學生學號與校園各信息系統賬號統一, 為教職工配發工作牌,為學生配發校徽。
4.在各樓棟張貼各樓棟平面圖,各樓棟、 寢室門牌。
五、校園環境文化建設
(一) 現校區重點開展陰山巖畫廣場、音樂廣場環境整治建設、主校區大門口報攤設點環境整治及各校區辦公、教學、生活場所的環境治理、外圍的美化綠化等, 使校園各個角落、每一處景觀在學校育人中均發揮重要作用。
(二)“十三五”期間,新校區即將啟用,新校區校園文化環境規劃重點做好:
1.單體建筑設計規劃
以漢唐風格為建筑基調,灰色的外墻和優美的坡頂,體現出學校的歷史厚重和人文氣息,也體現出河套地區的歷史文化。
2.園林景觀設計規劃
一是將校園核心軸線作為河套學院師生的心靈地標,形成地域文化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的景觀印象空間;
二是將院系建筑組團作為河套學院校區的核心骨架,形成學科特色與植物造園緊密結合的特色書院畫境;
三是將綠色生態作為河套學院全園設計的指導理念,形成景觀植物與中央水系緊密結合的綠色生態校區;
設計主題定位為:巴盟金鯉、河套明珠,整體營造出“一軸、一心、一環、一廊、三片區”的復合型景觀結構。
一軸:全長900米的歷史文化軸線景觀由迎賓廣場、中央文化廣場和未來公園組成。
進入迎賓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坐落在水面中的校訓石,訴說著河套學院的辦學精神;廣場主軸線上的青銅地雕和陰山巖畫地雕記錄著這片土地上先民們的生活日記,兩側配以黑色條石,銘刻著自建校以來的歷史大事;廣場中央,以河套學院校徽的圖案與小型旱噴水景相結合,形成一處景觀高潮,再配以排列兩側的樹陣,烘托出恢弘大氣的學院氛圍。
中央文化廣場以北斗七星分布方式布置駝鈴塔,既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重星拱之”的形象體現,更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具象表達。鋪裝以農田為肌理元素,配合水系,隱喻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河套地區的融合與發展,同時也進一步強化河套文化是整個河套學院治學理念的精神源泉。
未來公園以建筑的流線為設計元素,以滿足藝術中心集散功能為主,通過自由的曲線,結合高低變化的微地形,點綴小型休息交流空間,創造出一處形式自由、空間靈活、富有變化的小型公園景觀,寓意著河套學院無可限量的美好未來。
一心+一環(中央教學集散區域)
以“明湖凈泊,八院修心”為理念,著力打造河套學院“一心+一環”的核心區域。
中央文化廣場是本次設計中的核心組成部分,為全校師生提供一處多功能活動景觀空間。廣場南側是濱水區域,結合景觀廊架、木棧道,點綴花紅柳綠的植物配置,好似一面明鏡倒映出圖書館和藝術中心建筑的身影。
在八個教學院部的院落景觀設計中,尊重各院系建筑組團特點,分別以博文園、精工園、巧筑園、稼穡園等來對應經管、機電、土木、農學等院系,通過精細的植物造園和鋪裝、廊架、雕塑、小品等多種形式,實現多樣化的書院氣質,形成各具特色的園林式書院畫景。
一環是核心區主要的交通和與之相結合的水系環線,將其定位為求知環線,串聯整個教學和生活區域,若隱若現的水系和點綴的跌水瀑布為校園增添了幾分靈動,兩側以白蠟、垂柳為骨干樹種,配以碧桃、李樹等,營造出一處郁郁蔥蔥、桃李繽紛的環形教學片區。
以河流的形態為宿舍區步行街的設計元素,通過鋪裝體現流動和韻律,在街道兩側布以充滿生活氣息的景觀墻和休息廊架,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充滿休閑、活力的景觀步行體系。
一廊:在校園東西向設置生態林蔭廊道,讓學子們感受喧囂中的寧靜,使其成為大學校園不可磨滅的記憶之一。廊道兩側放置書山雕塑,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激勵同學們珍惜大學寶貴時光,早日成為棟梁之才、化龍金鯉。
三片區:三片區由行政樓、科研樓、學術交流中心組成辦公區。圖書館、八大學院樓、藝術中心組成教學區。宿舍樓、后勤服務中心、體育館組成生活區。各區功能分明相互聯系,使整個校區渾然一體。
建成后的河套學院新校區,將是廣大師生學習、生活、交流、活動的一處舒適空間。既承載著悠久的河套文明,又肩負著進取的河套精神。
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
加強制度創新,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大學制度,不斷提高民主辦學、依法治校的能力。要著眼于建設 民主、科學、高效、安全、和諧的制度文化,健全完善各類 制度,形成學校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
1.加強制度設計的理念研究。制度設計理念是制度文 化的精髓,貫穿于制度建設之中。要結合學院實際,汲取先 進管理理念,推進制度創新,樹立科學、民主、高效、人性化的制度設計精神。加強制度體系研究及制度制定的依據、 銜接、時效性、統一性的審查,確保制度質量。
2.建立和完善各類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完善教學、科研、 管理、服務、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等制度,加強二級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建設,并編印成冊。
3.各職能部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對已有的規章制度 進行清理修訂,針對學校改革發展的需要不斷充實、完善和 更新,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章可循,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 制度化。
4.加強法制教育。結合上級精神,制定七五普法規劃和年度普法計劃, 加強法制教育和宣傳,增強廣大師生的法制意識,倡導依法辦事、按規則辦事;加強對依法治校工作的監督。
5.要切實貫徹落實崗位責任制,加強崗位責任文化建設。按照教學、學生、機關、后勤等工作的不同性質,研究總結能反映崗位特色的管理服務文化。
6.完成對學院重大典禮、儀式、學術 活動、文化活動、表彰大會、節慶活動儀式和流程的規范、 設計,確保活動有序、形式莊重、格調高雅,彰顯學院辦學 特色和管理文化,展示學校師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七、校園行為、活動文化建設
(一)加強團員青年思想教育 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國慶節等重大節慶日和紀念日,運用學生喜聞 樂見的形式,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 義教育片或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開展讀書宣傳活 動;每年組織新生開展入學教育,進行新團員宣誓;舉辦各 種知識競賽或演講會等活動,使學生從中受到直觀熏陶和潛 移默化的教育。
(二)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本著"立足校園,面向社會"的宗旨,利用三月份"學 雷鋒"活動月,積極開展"學雷鋒〃樹先鋒"主題志愿服務 活動和志愿者文化月活動,宣傳普及志愿服務理念。繼續廣 泛開展扶貧濟困、敬老助殘、植綠環保、幫教助學、義務服 務等志愿活,繼續組織廣大志愿者參加大型志愿服務活 動,節約資源,服務師生,關愛留守兒童,推動志愿服務工 作陣地化建設。
(三)精心開展特色文體活動 在秉承中創新,深化特色校園文化培育工作,努力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本著示范帶動,全面活潑,提升品位的原則, 繼續舉辦具有傳統性、廣泛性的田徑運動會、“校長杯”足球賽、校園排球賽、籃球賽、羽毛球賽、乒乓球賽等系列活動。 以廣大學生愛好、興趣為紐帶,增設讓全校學生自主參與的 活動,豐富第二課堂,使廣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得到普遍提高, 引導校園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
(四)堅持“三自一主”學生管理教育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指導 鼓勵學生社團自主舉辦多種形式的社團文化活動,促進學生 社團活動蓬勃健康地向前發展。加大扶持指導力度,建立院系分層次管理體系,調整學生社團布局結構,落實每個社團 "有一位指導教師,有一個掛靠單位,有一項特色活動,有 一定經費保障"的學生社團"四個一"建設要求。大力扶持 學術技能型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積極倡導社會公益型社團,每年組織開展"社團文化月活動",展示社團,使學生社團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家園,交流的樂園, 實踐的天地。
(五)切實加強對現有宣傳陣地的管理 ,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進行宣傳,重點做好院報、櫥窗板報和各類廣播專題節目的編輯工作,努力提 升宣傳水平和檔次,積極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六)校園宿舍文化建設
1.進一步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建設 加強學生宿舍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員、保潔員的 工作效率;繼續做好學生自治組織的建設,充分調動他們的 積極性。
2.進一步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充分利用各樓棟立體空間,提供學生課余活動場所。
3.開展豐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動 加大常規工作的督察力度,鼓勵先進,積極探索宿舍管 理新思路,規范宿舍文化活動,每學期制定本學期宿舍文化 活動方案,做到每學期宿舍文化活動有規劃、有報道、有總結、有提高。
八、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與實施
(一)組織領導
為確保校園文化建設順利進行,決定成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學院黨委書記擔任,成員由學院黨委成員組成。
領導小組下設四個機構:
1.辦公室。成員由宣傳部全體人員組成;
2.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組。成員由總務處全體人員組成;
3.校園制度與行為文化建設組。成員由黨政辦、團委學生處工作人員組成;
4.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組。成員由宣傳部全體人員組成。
(二)政策保障
為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學院需大力籌措校園文化建 設經費,在經費、政策上給予一定的保障,主要是:
1.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院"十三五"發展總體規劃, 保證建設資金足額到位;
2.每學年初,召開一次院黨政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本學年校園文化建設內容及具體實施辦法;
3.學院保障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經費,鼓勵多渠道籌措學校文化建設資金;
4.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目標考評的重要內容,確保各 項文化建設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