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院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快實現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把河套學院建成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制定如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放辦學”“十三五”規劃。
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與現狀
“十二五”期間,河套學院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升本目標,升本以來在院黨委和行政的帶領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明確辦學定位,以辦高質量應用型本科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目標,以推進綜合改革,強化內涵建設為動力,在學科專業建設、校企產學研合作、科研創新、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開放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十三五”期間進一步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校企合作開創了辦學新局面
“十二五”期間我院與風電行業的龍頭企業金鳳科技集團,共建風電專業;與印刷行業的龍頭科技企業河北印刷技術研究所共建印刷專業;與安博集團共建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與北京東方智業合作培養信息計算科學云計算方向、大數據方向人才。這些合作共建專業為我院帶來了高質量的生源和穩定的就業崗位,企業配套的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模塊化的課程設置、項目化的教學安排、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對老專業進行了創新性改造,使畢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為我院進一步的改革和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院與富川公司共建河套學院富川商學院,開創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模式。為全方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多層次辦學提供了新思路。
(二)產學研合作打造了辦學新特色
農牧業經濟是我市的基礎性產業,具有區域資源優勢。2014年以來,我院同十二家自治區級、國家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建立了緊密型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解決產業轉型升級中的重大技術難題。
河套學院綠色農產品安全生產與預警控制中心課題組與兆豐、民隆等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在全市各地建立不同農作物品種比較優選示范基地面積100畝、土壤改良示范基地面積200畝、有機小麥安全生產保障措施聲頻處理技術400畝、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示范200畝。采取不同澆灌措施實現小麥品質改善示范50畝等。實施網絡服務、辦班培訓、實地指導的三維立體科技服務。通過12396科技服務平臺利用網絡或電話對全市農牧民進行24小時答疑解難;送科技下鄉成效顯著,18名自治區級、市級科技特派員,適時深入農村牧區、田間地頭進行科普宣傳和實地指導,咨詢、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
河套學院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研究中心課題組于2014年下半年開始至今,與內蒙古富川飼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如下課題研究實驗:(1)巴美肉羊多胎系純種擴繁和引入品種杜泊純種肉羊的擴繁,并制定相應的繁殖管理流程。(2)巴美肉羊多胎品系及杜泊肉羊的產業化開發利用,包括利用同期發情、超數排卵,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開展兩年三胎,一胎兩羔高頻繁殖研究實驗,應用人工授精等技術開展巴寒、杜寒、杜巴、杜巴寒兩元和三元雜交培育優質高效商品雜交肥羔的研究與示范推廣。
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課題組和內蒙古蒙元寬食品公司合作開展的“乳酸菌替代亞硝酸鹽在風干牛肉干中發色的應用”技術成功開發了新產品發酵牛肉干,現已批量生產,投放市場,深受消費者青睞。
醫學系科研團隊與市疾病防控中心開展合作承擔自治區教育廳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生息的蜱蟲及其保有的立克次體菌種的分子疫學調查》、自治區自然基金博士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蜱傳立克次氏體關聯細菌群疫學研究》。在對不明原因發熱癥患者的分析中已經發現部分患者的發病是與立克次體細菌群有密切關聯的,現在正進行進一步的確認。如找到我區除布病外的一系列發熱癥患者是由立克次體和螺旋體系列細菌群引起的,將填補我區乃至全國的空白。
經管系的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科研專著《西部地區資源型高成長企業發展模式及培育途徑》獲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區域經濟崛起的路徑探尋》中部分政策建議被巴彥淖爾市“十二五規劃”采納。
土木工程系教師主持的“膜袋混凝土襯砌渠道在河套灌區推廣應用關鍵技術研究”、“基于土壤墑情監測系統的灌溉管理決策技術研究”、“基于3S技術的大型灌區灌溉管理決策技術研究”目前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我院與河套灌區管理總局建立了緊密型產學研合作關系,共建河套灌區生態水利工程研究中心,協同攻關,破解用水難題,開展高效節水灌溉與鹽堿地改造研究實驗。
(三)開放辦學拓展了辦學新空間
交流與合作是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期間我院在人才交流、合作辦學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開拓留學生交流渠道,學院加強與國外院校的聯系,開展聯合培養項目,積極選派優秀學生去國外大學交流學習。學生出國交流學習1人,出國帶薪實習4人,今年招收蒙古國留學生2人。
教師國內外訪學交流項目增多。截止目前共派國外訪問學者3人、專業課程進修20人、國內訪問學者3人、課程進修34人、到行業企業一線掛職鍛煉74人。
通過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拓展了辦學空間,為“十三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十三五”期間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三五”期間我院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緊緊圍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服務和融入地區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發展大局。立足產教融合促轉型;開展校企合作謀出路;著力創新驅動提質量;擴大開放辦學拓空間。以校企緊密合作深度融合為切入點,以科研創新為突破口,把辦學行為融入到地區經濟建設產業鏈中,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
(二)基本思路
堅持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以科研技術服務為切入點、分類推進、逐步發展。依托我院人才和專業技術優勢、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緊抓住內蒙古自治區融入“一帶一路”經濟建設和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機遇,立足區位優勢,融入地區產業建設體系,加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放辦學的力度,優先推進農學類專業、醫學類專業、經濟管理類和工學類專業的轉型發展。
(三)總體目標
通過校企產學研合作,產教融合,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校企科研合作為切入點和融合點,把我院的教學和企業行業的生產連接在一起,融合為一體,構建應用型本科教育辦學新體系,促進增強地區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推動我市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升級。在產學研合作中提高我院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在產教融合中培養高質量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把學院辦成科技驅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平臺。
1.學科建設目標
學科建設是校企產學研合作、產教融合的基本建設,沒有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優勢特色學科,就不會有校企產教融合,產學研合作。第一,適度提高一些學科的密度、關聯度,特別是優勢學科的密度、關聯度,提高學科門類內部的集成效應與學科之間的協同效應。第二,確立學科建設主線,以農學(作物學和畜牧學)、醫學(護理學)、管理學(工商管理)、文學(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學(教育學)為重點發揮帶動作用,提升工學、理學、法學、藝術學、經濟學發展水平;以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為學科特色,形成多學科、分層次協調發展的學科建設體系。
2.專業建設目標
優化調整專業結構,打造專業特色,著力建設“四群一鏈”專業格局。
“四群”:一是以農學專業、動物科學專業為基礎,為建設綠色農畜產品高效生產、精深加工、輸出暢通基地,培養專門人才的農學類特色專業集群;二是以護理學、康復治療學為基礎,申報臨床醫學專業,建設有利于改善基本公共醫療保健服務的醫學類重點專業集群;三是在財務管理、審計學、金融工程的基礎上,申報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建設經濟管理類特色專業集群;四是依托地理優勢,在農業水利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基礎上,建設工學類重點專業集群。
“一鏈”是指初步建成與巴彥淖爾市化學化工產業鏈需求相關的人才培養專業鏈,主要包括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等專業。
3.產學研合作人才與團隊培養目標
選拔與培養一級學科帶頭人35名,雙師型教師骨干40名,學術骨干50名;引進與培養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研究生50名;選拔與培養自治區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5名,草原英才3名,自治區青年科技骨干5名;市科技特派員30名,三區科技創新服務人員30名。在今后五年內分批遴選資助3—5個具有較強團結合作意識、協作攻關能力強的企業科技創新團隊,培養成批的學科專業建設人才,爭取“十三五”期間有1-2個團隊入選自治區“草原英才”科技創新創業團隊,3-5名教師入選“草原英才”人才項目,力爭10名教師入選“河套英才”人才支持項目,建立博士工作站達到10個。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科技活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形成6—10個大學生科技興趣組織。
4.科技創新目標
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科研工作效能和水平,爭取獲得較高水平較高級別的科研立項、論文、論著、專利、獎項等成果。力爭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上取得重要突破,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爭取科研立項國家級課題5項以上,校企合作省部級課題50項以上,市、校級課題100項以上;出版專著15部,申報技術專利10項,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100篇以上;獲得自治區級科技獎勵15項;建設重點特色研究方向15個。
5.科研平臺建設目標
充分挖掘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形成開放共享科研平臺載體。與當地政府部門、行業企業聯合與合作,共建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拓展產學研合作研究領域,形成校內外多個研究機構和基地,為學院的科技創新創建良好的平臺。力爭建成自治區重點實驗室項目1個、人文社科培養基地1個;校企產學研合作重點平臺5個、培育平臺8個,并在重點建設平臺上確立重點特色研究方向15個。
6.合作辦學建設目標
(1)校地合作目標
努力融入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升級中,大力加強與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搭建校地人才科技對接平臺,優化學科專業建設,大力培養應用型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提升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轉化,重點加強應用型和創新型科研項目的投入力度。
(2)校企合作目標
拓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企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標,拓展河套學院富川商學院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和企業定制化合作培養人才模式。力爭“十三五”末50%的應用類專業轉向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模式。招收來自中高職優秀畢業生比例逐步達到15%以上,從一線勞動者中選拔的技術技能學員比例逐步達到5%以上。
(3)校校合作目標
繼續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增加合作院校數量和質量,特別是要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辦學合作,增加留學生招生數量,加大交換生培養力度。
7.畢業生就業創業目標
通過實施校企合作辦學,產教融合,畢業生技術技能達到本行業較好水平,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0%以上,創業人才培養要有新突破,自主創業率達到20%。對口就業率達到80%以上。
三、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的主要任務
(一)學科建設任務
實施“3345”建設項目,即實施優勢學科建設、特色學科建設和優勢“特色研究方向”等三項學科重點建設項目;實施實驗實訓中心、特色科研與服務基地、理學學科平臺提升等三項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實施特色專業建設、依托學科建設推動專業建設、專業學位研究生農學學位點和特色創新課程等四項人才培養建設項目;實施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學術骨干提升和“雙師型”師資隊伍等五項骨干教師隊伍提升建設項目。
(二)專業建設任務
按照“四群一鏈”的建設思路,努力加強傳統基礎專業創新改造,打造農學類、醫學類、經濟管理類精品專業群,大力發展工學類專業群,努力建設與現代化工產業鏈需求相關的人才培養專業鏈。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加強內涵建設,凝練、培育特色,努力構建定位準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協調發展、全面對接地方產業需求的專業結構體系。
1.加強重點專業群的建設力度,以重點專業群建設帶動一般專業群
農學類、醫學類、經濟管理類、工學類4個專業群和化學化工類專業鏈符合巴彥淖爾市主導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專業方向契合相關崗位鏈需求,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較為先進,具有較好的專業基礎。學院將在師資配備、實驗室改造、資金支持、擴大辦學自主權等方面加強建設力度,通過其主導專業的帶動,力爭在2018年底使“四群一鏈”中的9個專業達到應用技術型本科專業的建設要求,形成特色品牌專業。在建設過程中,通過重點專業群的示范引領作用,共享其優質教學資源,帶動其它專業群的發展,促進學院專業建設的整體推進。到2020年,8個專業群全部實現轉型,達到培養高質量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專業群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和學科專業競爭力明顯提升,部分重點專業的辦學水平達到自治區內應用技術型高校的領先水平,使學院成為地區設施農業、醫療服務、經濟管理、農田水利工程、化學化工等產業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2.構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專業體系以及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緊扣地方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設新專業,充實專業群。未來5年,擬增設化學工程與工藝、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制藥工程、物流管理、物聯網工程等產學研結合密切、就業率高、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能力強、符合學院專業群布局的工程技術類專業和現代服務業專業。以招生、培養、就業為考查因素,合理分配各專業招生規模,嘗試大類招生企業招生院校培養新模式,充實和拓展現有專業群。
(三)產學研合作團隊培養任務
繼續加強產學研合作團隊的建設,走“產教”結合之路,以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為主線,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一是進行多項培訓,擴大“雙師型”教師比例,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到2020年使重點專業群“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達到50%,其他專業群達到30%。二是以開展對外服務,提高應用科研水平。團隊成員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逐步解決企業生產上的一些關鍵問題,走出一條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的技術服務新路徑。
(四)科技創新任務
一是全面啟動學院創新驅動,引導和鼓勵廣大教師立足學科專業,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學院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能力的整體提升。做到全院上下總動員,全體教師人人有學科歸屬,人人有團隊歸屬,人人有項目歸屬;二是全方位利用校內外資源條件,達成資源開放共享的科研平臺載體,如校內的實驗室,實驗基地,校企合作科研基地,校內外科研機構,中心、室、所等平臺為載體,凝練創新研究方向,聚集科技創新團隊,培育創新拔尖人才;三是多層面,多渠道開展項目研究申報工作,使院級科研立項制度化,積極組織申報市級、區級、國家級各層面的不同渠道的各類縱向、橫向科技創新項目,以項目推進,促進科研創新;四是鼓勵教師積極融入地區產業化發展和經濟建設體系,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人才技術優勢,著力于實用技術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助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行業創業創新、以創新增效益,創業擴總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助推地方產業發展、增強特色產業發展動力。五是整體提高河套學院科技創新工作產出數量和質量,農作物新品種培育達到3-5個,肉羊新品種培育實現1個,從而提升學院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工作水平。
(五)科研平臺建設任務
一是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和實驗室開放力度。按照“科學規劃、分類建設、示范引領、重點培育”的建設原則和工作思路,統籌規劃、科學設置實驗室。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管理體制,實行實驗室分類管理,針對不同功能和類別的實驗室探索不同的開放共享形式,形成科學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建立配套政策和措施促進各級各類實驗室開放共享。二是加強產學研基地建設。建設3-5個直接服務于應用型科研,集實踐教學、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以滿足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2016年完成學院和五原縣政府共建農村電子商務研究院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2017年完成學院和臨河、杭后、前旗3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產學研合作平臺的搭建。建設面向社會的公共服務平臺。三是謀劃創建河套學院電子商務創業園建設,并逐步同合作平臺融合。通過系部申報,專家評審的方式確定2-3個硬件條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優秀實驗室作為院級科研公共服務平臺綜合改革試點,加大投入力度,支持試點實驗室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使實驗室具備自我造血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四是加強科研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制定激勵政策,鼓勵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從事科研工作,教學科研雙肩挑。五是抓好科技特派員的培養工作,通過培訓學習和到企業鍛煉等培養途徑,使教師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很強的科研實踐能力。
(六)合作辦學建設任務
1.校地合作建設任務
一是繼續加強與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合作與交流,開展設施農業、畜牧業研究與產業化推進;二是繼續加強與地方醫院的交流與合作,建設醫學類專業群;三是繼續加強與五原縣人民政府、五原縣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的合作,推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方向)專業建設;四是繼續加強與河套灌區管理總局的聯系,加快建設河套灌區生態水利工程研究中心。五是同科技局、組織人事部門共商共建博士工作站
2.校企合作建設任務
一是繼續加強合作辦學力度,吸引更多優秀企業投資合作辦學,校企共建共管二級學院,打通學院人才培養與企業技術創新需求最后一公里。努力建設契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合作辦學專業,提高社會認可度和知名度。二是優化專業建設管理模式,聘請企業專家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推進教學與課程改革,使企業參與學院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開展培養工作。三是創新師資隊伍管理模式,通過校企合作這個橋梁紐帶,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管理模式。實踐性課程做到兩個堅持:堅持“要上講臺,先下企業”,要求專業教師下企業,帶著任務到車間、帶著技術去交流;堅持“優秀校外人才進課堂”,聘請來自校外實習基地、具有行業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企業骨干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負責專業性較強的實踐教學環節。四是繼續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多方位、多樣化的校企合作。五是積極探索頂崗實習管理新模式,努力實行訂單式培養模式,由企業進行專業實踐培訓、崗位技能培訓、企業文化教育等內容的教學,實現學院與企業的無縫對接,深度融合。
3.校校合作建設任務
一是繼續加強與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財經大學、包頭師范學院的交流與合作,做好學生專升本選拔工作;二是加強與赤峰學院、呼倫貝爾學院、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等同類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三是在保持與波蘭熱舒夫信息技術與管理大學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國際合作,加大交換生培養力度;四是開展與蒙古國的合作與交流,努力增加留學生招生數量。
(七)畢業生就業創業任務
將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既掌握創業需要的技術,又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建設創業指導教師隊伍,聘請有創業經驗的人才擔任兼職創業指導教師。建立創新創業基地,與合作企業共建創業基金,為師生實訓實習、創新創業、科技孵化提供綜合服務,重點培養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業者。允許學生休學創業,并對學生創業項目進行跟蹤指導。
四、保障措施及工作推進機制
(一)組織保障
堅持學院黨委行政總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代會、教代會民主議事決策作用,不斷完善民主決策、科學管理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評審協調功能,完善以創新驅動謀發展,以校企合作謀出路,以產教融合促轉型,以開放辦學拓空間,以教學科研并重提質量的發展理念,引領學院轉型發展的考核評價辦法。建立鼓勵教師教學、科研雙肩挑的激勵,制約機制,樹立教學科研并重的思想理念。注重培養視野廣、專業強、善管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干部,激勵干部和教師開拓進取,干事創業。營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為廣大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優良的科技服務平臺,實現學院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鼓勵和引導廣大教師立足技術創新,初步建成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和我院校情的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創業體系,形成學院全方位多層次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新格局。在政策、制度、管理水平,科研重點領域和優先課題發展方向的把握上要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對待科研創新和技術創業。
(二)制度保障
1.健全科技創新管理制度,規范科技管理工作。
組織好創新驅動、科技發展產學研合作等規劃的實施。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科技工作制度,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河套學院學科建設與發展規劃》、《河套學院學術道德規范》、《河套學院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管理辦法》、《河套學院科研與服務平臺管理辦法》、《河套學院項目經費管理辦法》、《科技成果獎勵辦法》等制度,2016年完成《關于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若干規定》的制定,并適時增補有利于科研創新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其他制度。
2.完善激勵機制,加強科研動力。
學院要加快建立并完善科研激勵機制。一是對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雙師型教師骨干進行業績考核,并實行津貼激勵辦法;二是對科研與服務平臺實行目標責任制,對負責人實行津貼激勵制;三是對校級重點學科實行項目責任制,對系(部)學科建設單位實行獎懲制;四是對教師科研成果實行分類激勵機制;五是加強對科研創收分配的規范管理,既要防止科研公共資源挪用、私用、亂用,杜絕腐敗現象的產生,又要兼顧科研經費設備的正常合理使用和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經費保障
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對學院科技工作大力支持,并加大縱向、橫向科研創新經費落實力度。在學院教育事業經費中逐年穩步提高科研經費,以較快的增長速度,提高科研經費在整體教育事業發展經費中的比重。努力實現科技創新對高校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增加科研經費的投入機制,在“十三五”期間科研經費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
(四)人才隊伍保障
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培育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創新團隊和高層次的科技創新拔尖人才。一是實施學科帶頭人提升建設項目,抓好重點學科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采取剛性和柔性相結合的方式,引進區內外著名專家等重點學科帶頭人;通過組織實施青年后備學科人才和學術帶頭人培養計劃、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等,資助培養重點學科帶頭人。加大國內外人才引進力度,“十三五”期間引進博士后5人,博士20人,碩士50人。二是實施學術骨干提升建設項目,做好學術骨干培養工作,每年有計劃培養一批科研和創新能力強的學術骨干,作為學科帶頭人后備力量,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學術梯隊。三是實施“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項目,按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要求,采取校企合作形式,鼓勵一線教師深入企業,提高實踐技能,“十三五”末雙師型教師理工科不少于80%,其它學科不少于50%,打造一支既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功底又具有精湛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學院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