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信息化建設一定是服務和服從于學院的戰略發展,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數據管理為核心,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協同推進,拓寬渠道方式,堅持應用驅動,努力推進“互聯網+”在學院信息化的廣泛應用。
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發布以來,河套學院教育信息化工作堅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堅持應用驅動、機制創新的基本方針,加強頂層設計、多方協同推進,以“數字化校園”為主要標志的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學校網絡教學環境大幅改善,為未來學院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保障。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河套學院舊校區有線和無線完成全覆蓋,互聯網接入帶寬提升到500Mbps,校園網主干帶寬1000Mbps,建成了校級網絡中心機房一個,多媒體教室117間, 134個標準化試場,學生機房計算機1622臺。基本滿足了學院當今信息化的要求,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會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
2.在數字化校園方面,完成了統一門戶、統一身份認證、數據交換共享中心的數據平臺建設,在此平臺上運行了一卡通管理系統(實現了學生的飯卡、水卡、借書證及相關的管理認證都可用一張卡來完成)、教務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和國有資產管理系統,為推進我院本科教育教學建設提供了數字化的支持,為未來的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數據的支撐。在校園網站建設方面,建成學院主網站一個和子網站42個,有力地發揮了校園網站的宣傳作用。
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日益豐富,信息化教學日漸普及,全校師生的信息化意識與能力顯著增強。教育信息化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二)存在問題
1.機制體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2.學院提供資金不足,多渠道對外合作還需要深入。3.學院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還有待于加強。4.師生的信息化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指導思想與工作原則
“十三五”期間,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服務全局、融合創新、深化應用、完善機制”的原則,穩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更好地支撐學院教育改革和轉型發展,更好地推動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轉變,更好地服務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形成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形成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學院教育改革和轉型發展的促進作用。
“十三五”期間,學院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貼近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融入學院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領域,為教育改革發展增添動力與手段。通過融合創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要通過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融合,強化教育信息化對教學和管理模式的變革。
堅持深化應用。要通過深化應用釋放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和轉型發展的作用。應用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的結合點,也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要進一步深化應用驅動的基本導向,通過應用帶動環境營造、支撐核心業務,圍繞應用目標開展培訓與績效評價,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方式。
三、“十三五”規劃發展目標
(一)學院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有線網與無線網校園全覆蓋,校園網主干實現10000Mbps,互聯網接入達到2000Mbps。
(二)數字化校園建設和智慧校園建設:建成學院網上服務大廳,實現教育管理90%以上信息化,建成全校統一的教育教學平臺,建成一個標準化的教學資源庫和一個大數據挖掘數據庫。
(三)機制體制建設:完善學院信息機制體制,更加適應學院信息化發展,建成一支適應學院智慧校園發展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實現數據治校,數據強校的總目標。
(四)基本實現學院教育信息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支撐作用和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教育教學信息化氛圍。
四、“十三五”規劃建設內容及實現進程
(一)信息化建設內容:
(1)基礎設施建設。(2)數據平臺及管理系統建設。(3)數據與資源建設。(4)虛擬教學環境及智慧課堂建設。(5)大數據挖掘分析及應用。(6)校園網安全體系建設。(7)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二)校園信息化建設進程
“十三五”規劃中的年序 |
主要建設項目 |
具體內容 |
第一年 |
校園網絡基礎設施 |
1.全校有線網覆蓋、全校無線網覆蓋、云桌面、機房、網絡核心系統 2.數據應用平臺、學工系統、科研系統、教學平臺系統 3.各應用系統間數據共享 |
第二年 |
學院各部門業務系統 |
迎新系統、就業系統、后勤管理系統、協同辦公等 |
第三年 |
數據的標準化和教學圖書資源 |
1.完成數據標準化 2.教學資源 3.圖書資源 |
第四年 |
智慧校園建設 |
1.MOOC、反轉課堂 2.網絡教學平臺及虛擬教學環境 3.智慧課堂 4.大數據挖掘、分析和應用 |
第五年 |
五、完成任務的方法及措施保障
(一)建立由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的管理機制,全面統籌學院信息化的規劃與發展。加強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確保學院信息化管理與服務工作得到落實。
(二)增加學院信息化的資金投入,確保學院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順利實施。
(三)基于云計算、虛擬化體系結構技術,實現信息聚合、服務整合、協同工作與個性化應用相結合的校園信息化,服務于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等工作,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四)建立高速、穩定、高效、可控的云計算服務平臺,滿足數字化校園中統一身份認證、數據交換平臺、辦公系統、財務系統、教務系統、科研系統、學生工作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迎新系統、就業系統、一卡通系統等應用系統的運行需求,完成真正意義上“一卡、一庫、一標準”的數字化校園格局。
(五)建設一庫一卡一標準,其中"一庫"指學校中心數據庫;"一卡"指一卡通校園卡; "一標準"指統一的數掘和信息標準。并讓校園卡服務融入到整個數字化校園中,一卡在手,走遍全校。實現各應用系統間數據共享,實現基礎數據在整個數字化校園各系統中的唯一性。
(六)營造信息化的服務環境,為師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提高決策管理水平和整體綜合實力,為全校師生提供數字化全面服務,按照師生需求對服務內容進行重新組織,提供全生命周期、有價值、真正以人為本的數字化服務。
(七)梳理學校業務流程,對學校業務流程進行優化或重組,跨部門業務從學校整體考慮,理順、精簡業務流程,實現自動化的流程控制,拓展“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應用。
(八)進行數據挖掘,為決策提供支持,構建數據倉庫,通過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術完成數據盤活、增加面向主題、全局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業務,為學院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并建成相應的智慧校園應用系統,為智慧校園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