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里面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基本方針,按照河套學院教育事業“十三五”發展總體規劃基本要求,在認真總結“十二五”規劃執行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與現狀
(一)、“十二五”期間的主要工作
“十二五”期間,學院以升本發展為契機,全力抓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領導重視,部門協作,全員參與,保障有力,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1、就業工作長效機制基本形成
學院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建立了“一把手”負責制,行政職能處室與部系“結對”責任制,協助開發畢業生就業崗位,形成了上下協力,齊抓共管的局面。全面實施院、系兩級黨政一把手擔任組長的“雙組長”制度,形成了政策、制度、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六聯動長效機制。推進了就業工作保障有力、主動拓展,就業市場長線培育,就業服務全面到位。
2、就業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
學院形成和完善了“以校內大型雙選會為主體,企業專項、專場招聘會為延伸,網上就業市場為載體,就業基地為依托”的就業市場體系,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了優質高效的雙選平臺。“十二五”期間,共組織大型招聘會10場,中小型招聘會150多場,參會單位累計870家,提供就業崗位17500多個。學生初次就業率在“十二五”期間均保持在90%以上,在全區同類院校中居于前列,多次受到自治區教育廳、人社廳表彰。
3、深化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重點開拓巴彥淖市及周邊地區就業市場的同時,放眼全區,與區內外大型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大力拓展了京津冀、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市場。現建成較為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94家,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任務。學院著眼產業升級帶來的新機遇,創新人才培訓模式,與企業共建專業,與用人單位開展訂單培養,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學生就業市場拓展到五省十市。
4、加強就業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理論研究水平
加快高水平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精品課程建設,加強專職隊伍建設和理論研究,不斷提高就業創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十二五”期間,主編與參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指導教材6部,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5篇,其中2篇發表于國家核心期刊,一部教材獲省部級優秀成果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獲得河套學院校級精品課,《河套學院畢業生職業適應力調查》獲得校級重點科研課題。
5、創新創業教育初見成效。
學院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分管理,把《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列為必修課程。不斷強化創業引領與實踐,鼓勵在校生參與校園創業,組織教師和學生多次參加創業教育培訓,“十二五”期間,組織相關培訓7期,培訓學生200余人次。學生參加自治區及國家級各類創業大賽取得良好成績。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受全國、自治區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和國家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等大環境影響,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結構性矛盾突出。二是我院地處經濟欠發達區域,就業環境狹窄,向外開拓市場壓力大,任務重。三是學生和家長就業期望值與市場匹配度矛盾突出,缺乏理性分析和準確判斷,造成就業熱情不高或有業不就等不正常現象。四是對學生就業心理分析不夠,輔導缺位,體現出學院全員參與引導和教育工作有待加強。五是學院在人力、財力、物力各方面的投入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六是就業創業信息建設尚處在常規狀態,與兄弟院校有一定差距。
二、“十三五”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科學規劃,銳意進取,改革創新,提高質量”為基本要求;堅持統籌兼顧,實事求是和可持續健康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目標;主動適應地區經濟社會和高校轉型發展要求,不斷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水平,為學院教育事業發展做出新貢獻。
(二)發展目標
以黨和國家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發展戰略為指導,緊緊圍繞學院中心工作,確立使學生逐步實現“陽光,體面,高薪”就業的總體目標。主動適應地區人才市場需求,全方位促進畢業生高效、優質就業。在就業政策引領、就業平臺建設、服務體系完善、困難群體幫扶、創業環境優化等各方面在“十二五”目標的基礎上更上新臺階。保持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在90%以上。在穩定專科畢業生就業率的同時,認真應對本科畢業生就業創業新課題,專、本兼顧,協調發展。積極教育引導并創造條件,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提高應用型人才對基層的貢獻率。加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鞏固和開發,力爭在“十三五”末,建成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00個,建成區級實習實訓示范基地8個,力爭建成國家級實習實訓基地2個。
核心指標規劃
1、主要指標
項目 年份 |
考研人數占本科畢業生人數的比例(%) |
專升本人數占專科畢業生的比例(%) |
考入行政事業單位的人數占畢業生人數的比例(%) |
訂單式培養專業占招生專業的比例(%) |
自主創業學生占畢業生的比例(%) |
2016年 |
2.0 |
3.0 |
0.5 |
10 |
1.0 |
2017年 |
3.0 |
3.5 |
1.0 |
15 |
2.0 |
2018年 |
4.0 |
4.0 |
1.5 |
25 |
3.0 |
2019年 |
5.0 |
4.5 |
2.0 |
30 |
5.0 |
2020年 |
6.0 |
5.0 |
2.5 |
40 |
6.0 |
2、就業率
“十三五”期間專科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穩定在95%以上,本科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不低于80%。
3、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程
“十三五”期間,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組織實施自治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程。到“十三五”末期,建成占地20畝,建筑面積2萬平米,可容納100個創新創業團隊,提供1000個就業崗位的特色突出、功能完備、承載力強、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創新創業園區(或創業學院),使其成為巴彥淖爾市優勢產業的研發基地。爭取把我院建設成為自治區級創新創業改革示范校;爭取進入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業計劃項目50強行列。
4、校企合作
大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十三五期間力爭每個專業至少與三個以上的企業實現招生、培養、實習實訓就業一條龍的深度合作。建設校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開展將企業引進校園的探索與實踐。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類型的校企合作交流新格局。
5、教材建設與科研
“十三五”期間完成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校本教材正式出版,并在全校學生中使用。
三、“十三五”期間的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一)以促進就業創業為根本,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
進一步把畢業生就業創業擺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落實“一把手”工程,繼續加大“五到位”投入力度。完善“雙組長”責任制和“六聯動”機制,定期召開專項會議,及時分析解決存在問題。充分發揮部系、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的作用,調動學院各方面積極因素,齊心協力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要樹立以人為本就業觀念,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滿意的就業標準,確保就業指導和服務全面到位。
(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緊緊圍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和產業結構調整戰略,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增強畢業生就業創業競爭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實現培養與就業的無縫對接,深度融合。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重點,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滿足職業需求為目標,修訂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習實訓環節,實習實訓課時占專業教學總課時的比例逐步達到30%以上。
(三)加強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專業化職業化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在確保各項建設指標生師比的同時,建設好高水平的自治區級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精品課程。組織專業人員參加國家和自治區相關培訓,獲取多種形式的培訓資質。要加強對就業創業教育規律性研究,特別要加強就業觀念教育和就業心理指導,增強就業技能指導。建立校外實習實訓指導老師數據庫,積極開展與校外指導老師的多方合作。籌建由各方面人才組成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專家組。打造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就業創業工作隊伍。
(四)進一步規范校園就業市場培育
努力培育校園就業市場,使就業招聘形式更加多樣化、立體化。以校園招聘為主,以大中型雙選會和校企聯辦,校際聯辦雙選活動為輔助,形成畢業生就業“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市場格局。
(五)加強政策引導和信息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加強國家和地區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政策體系的宣傳和解讀,發揮政策引領作用。促進自主創業、基層就業、預征入伍等方面參與人數逐年增長。利用好“大學生就業招聘服務平臺”,全面掌握就業市場需求狀況,為專業設置和調整提供重要決策參考。網上就業服務實現“全天候、多功能、廣覆蓋。”,建立“遠程面試”系統(室),實現信息發布實時化,網絡招聘常態化,業務管理網絡化。
(六)重點抓好創新創業教育,扶持畢業生自主創業
強化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切實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開辦好創業課程,聘請好創業導師,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業創新培訓、競賽,多渠道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積極營造創業氛圍,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特別是各類新媒體優勢,營造濃厚氛圍。同時主動加強與政府、社會各方的協作,推動創業基地建設,為大學生提供低成本的生產經營場所和企業孵化服務。積極引領大學生進入創新創業領域,促進創新創業與人才培養一體化,以此推動學院轉型發展步伐。
(七)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績效考評機制。
將就業創業狀況與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質量評估、招生規模掛鉤,與學院資源配置掛鉤,與部系和部門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的考核掛鉤。對五個不到位的部門實行一票否決,對弄虛作假的部門和個人進行問責追責。同時,建立學院就業創業工作激勵機制,對成績突出的部門和個人予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