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高校優勢 打造新型智庫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負責人就《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答記者問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1、問:近年來,智庫逐漸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話題,能簡單介紹下《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出臺的背景和過程嗎?
答:在全球化背景下,智庫在應對全球化挑戰、為政府出謀劃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庫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應對國內外環境挑戰、破解發展難題、回應人民期待都迫切需要強而有力的智庫支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智庫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新形勢下推動智庫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動力。2013年5月,劉延東副總理主持召開“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座談會”并作重要講話,強調要充分發揮高校學科齊全、人才密集的優勢,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貢獻。會后,我們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進行了深入調研,經過將近一年時間的修改完善,征求多方意見后,出臺了《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
2、問:高校智庫建設的現狀如何?有什么優勢,存在哪些問題?
答:高水平智庫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顯著標志。近年來,高校緊密圍繞國家需要,積極建言獻策,一批優秀成果及時轉化為政府決策和政策。2008-2013年,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承擔了600余項國家部委的調研和培訓任務,直接參與了《民事訴訟法》、《食品安全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訂工作,累計有1600余份咨詢報告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高校科技專家和研究機構為國家行業產業發展、科技戰略規劃提供了有力支持。教育部社科委、科技委、專業學會、研究中心向有關部門呈報了系列專家建議。2013年,首批認定設立了14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其中文科有兩個,各地各高校也建立了一批自己的協同創新中心,這些都為發揮智庫作用、推進智庫建設奠定了基礎。
高校具有建設高水平智庫的天然優勢:一是人力資源集中,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數的兩院院士、60% 的“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規模龐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隊伍,可以為智庫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學科門類齊全,能夠迅速整合,從而解決橫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多個學科的問題。三是基礎研究力量雄厚,可以為智庫開展政策研究、戰略研究提供豐厚的學術底蘊。四是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廣泛深入,為開展戰略研究和政策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國際學術網絡。
但從總體上看,目前高校智庫建設還明顯滯后,有份量、有影響的智庫不多,結構不盡合理,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匱乏,高質量的、具有真知灼見的研究成果不多,每年提交的咨詢報告對重大決策產生影響還不理想。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多種,根本原因是問題意識不強、聯系實際不足、評價機制不健全、改革和支持力度不夠。
3、問:新型高校智庫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答:一是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牢牢把握正確方向,既要有國際視野,學習借鑒各國智庫建設的成功經驗,又能立足基本國情,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二是體現高校優勢和特色,緊扣國家需求,明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三是發展理念和組織管理方式的創新。通過深化改革,促進跨學科、跨部門、跨地區的優化組合,不斷提高智庫的創新活力。四是能拿出既有前瞻性、戰略性,又有針對性、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成為服務黨和國家決策的思想高地,形成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智庫品牌。
4、問:推進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總體思路和主要舉措有哪些?
答: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布局和“四化同步”新要求,聚焦國家急需,明確建設目標,立足高校特點,以學者為核心,以機構建設為重點,以項目為抓手,以成果轉化平臺為基礎,創新體制機制,整合優質資源,打造高校智庫品牌。
主要舉措重點從以下五個方面考慮:一是重點打造一批國家級智庫,通過2011協同創新中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社科專題數據庫和實驗室、高校軟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等,整合優質資源,建設新型智庫機構。二是通過凝聚高端智庫人才、加強青年學術后備力量、推動智庫人才交流,培養和打造高校智庫隊伍。三是通過建設中外高校智庫交流平臺、加大成果報送力度、加強成果發布管理,拓展成果應用渠道,打造高端發布平臺。四是通過大力推動協同、改進科研評價、改革項目管理,推動管理和組織形式創新。五是從健全管理體制、完善政策配套支持、加強經費支持等方面,為智庫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5、問:當前高校智庫建設的重點領域有哪些?
答:高校智庫建設的總目標是推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這一目標,結合高校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按照國家重大需求與高校能力相匹配的原則,當前高校智庫建設應當力求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外交與國際問題、“一國兩制”實踐與推進祖國統一這八大領域里,找準關鍵環節,瞄準國家急需,凝練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開展針對性研究。
6、問:高校智庫如何瞄準國家需求,明確主攻方向?
答:發現和找出真正需要研究和咨詢的問題,是智庫研究過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這要求智庫與實際部門建立起密切聯系。一是要密切跟蹤重大決策。全程緊密跟蹤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大決策,及時提供動態監測、實時預警、效果評估和信息反饋。同時要加強戰略研究,就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提供決策儲備。二是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如選拔推薦高校智庫優秀學者到國際組織任職、到實際部門掛職,參與政策制定,推動智庫人才在實踐中鍛煉能力。三是要建立與需求對接的新模式。邀請實際工作部門直接參與選題征集,共同確定智庫的重點任務,聯合組建研究團隊,從源頭上解決科學研究與決策需求脫節的問題。拓展成果發布應用渠道,完善專家建議報送機制,打造高校智庫成果發布平臺,增強對政府決策和社會輿論的滲透力、影響力。
7、如何提高高校智庫建言獻策的質量?
答:真正具有前瞻性、科學性、實用性的政策建議,必須有厚重的理論、多學科的視角和先進的方法作支撐。高校智庫不僅要出對策,更要出思想,謀戰略,特別是在一些前沿應用問題和重要理論問題的研究范式上取得突破。提高高校智庫建言獻策的質量,一是發揮高校基礎研究實力雄厚的優勢,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重點支持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安全具有長遠影響的基礎研究項目,推出對理論創新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為提升應用對策研究水平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二是著力推動跨學科研究。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大力推進新興學科發展,為應用對策研究提供更為有力的學科支撐。三是大力推動科研方法創新。吸收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文科實驗室和數據庫建設,推動資源共建共享,為智庫建設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撐和條件保障。
8、智庫建設在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中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答:智庫建設是深化綜合改革、推進制度建設的總攬性抓手,機構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平臺建設以及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都可以通過智庫建設來推動。我們相信,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整合優質資源、打造高校智庫品牌,必將有力地推動高校社科領域的綜合改革,提升創新能力,促進高校社科事業的創新發展和科學發展。
來源:教育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