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郭廣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這對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地方高水平大學如何深化改革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是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地方高水平大學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改善,辦學實力與核心競爭力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由于歷史與現實多方面原因,地方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和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與困境,諸如辦學定位不明確,辦學模式趨同;學科布局不合理,辦學特色凝練不夠;服務社會和區域的機制不完善,服務功能發揮欠佳;辦學投入不足,辦學經費短缺等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方高校作用的發揮。三中全會提出的教育綜合改革為各高校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歷史性機遇。
作為一所有著53年高等工程教育傳統、北京市唯一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北京工業大學近年來抓住機遇,實現了兩個歷史性轉變:一是從單科性大學向以工科為主,理、工、經、管、文、法、藝相結合的多科性大學的轉變;二是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轉變,綜合辦學實力得到了跨越式發展。201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獎數量居全國第六,到目前共有6篇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13篇論文獲提名獎?,F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18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1%。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6個學科排名位列全國高校20名以內,6個學科排名位列地方高校第一。2012年學??蒲械叫=涃M達7.65億元,3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專利授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在北京高校中僅次于清華和北航,學校科研整體實力進入全國高校30強。
進入“十二五”發展階段以來,北京工業大學確立了面向未來50年的使命和愿景,提出將學校建設成為“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為首都教育開放與合作的新格局,為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作出更大的貢獻。近年來,北京工業大學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拓學校發展的新道路。
學校借助實施“2011計劃”,創新教育和管理體制機制。打破原有學科界限,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以解決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為己任,探索了各種協同創新模式,建立了“首都世界城市順暢交通協同創新中心”“首都資源循環材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同創新中心”;與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共建“北京工業技術研究院”;面向國家和首都重大發展需求,建設“北京古月新材料研究院”;圍繞高水平學術帶頭人打造創新團隊,引進歐洲科學院院士、國際應用數學領域的著名專家杜甫·哈特成立“北京科學與工程計算研究院”。
重視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建立分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高度重視首都經濟建設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計劃在“十二五”期間達到“3個三分之一”,即在校學生三分之一進入“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三分之一接受第二專業教育,三分之一有海外學習經歷或者接受國際化教育。學校2012年畢業生國外留學的比例為10.6%,比全國“211”院校2012屆(3.5%)高7.1個百分點,比全國“985”院校2012屆(4.7%)高5.9個百分點。
立足北京,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實施特色發展戰略。首先,面向城市交通的重大需求及學科前沿,構建協同創新機制,成立特色鮮明、開放的高水平研究型試點學院——城市交通學院。其次建立跨學科的新型研究院。通過學科調整使學校成為國家重大項目的重要參與者、國防科研的承擔者、解決北京重大科技與決策問題的重要基地、北京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新源。
此外,學校在制定《大學章程》,探索現代大學治理模式;以國際化視野為引導,大力實施開放辦學戰略方面也做出積極探索。
高等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地方高水平大學要突破困境,關鍵在于搶抓機遇,只有通過綜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才能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本文系作者在地方高水平大學聯盟峰會上的發言摘登)
來源:《 光明日報 》(2014年02月11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