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E2020綜述丨面向未來30年,探索構建教育發展新格局
來源:教育部規劃中心 教育之弦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十四五”規劃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研究謀劃教育的遠景規劃與“十四五”教育規劃,探索構筑與新發展格局相匹配的人力資源體系,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產教融合機制創新,加快構建現代教育體系,開啟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10月16-17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聯合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舉辦,駐馬店市人民政府、黃淮學院承辦的第七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河南省駐馬店市召開。論壇以“新征程——面向未來三十年”為主題,設1個主論壇、4個分論壇、1個課程與實訓基地優秀案例展示。來自國內外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行業組織與領先企業、專家和代表200人參加了論壇,中央媒體、行業媒體、社交媒體、門戶網站及教育類自媒體等100余家媒體對論壇進行報道,在線觀看直播人數超過557萬人次。
把握大勢,面向“十四五”新發展階段擔當教育新使命
“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未來三十年教育領域的新機遇新挑戰,在變局中保持戰略定力,立足國情,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有機結合,構建面向未來三十年教育事業發展的大戰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會理事長郝明金在主旨講話中開宗明義,為本屆論壇把握大勢、做好規劃提出了總要求。
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在講話中指出,“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探索建立應用型本科高校評價標準,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作出部署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的定位、發展、深層次產教融合等關鍵問題”,為應用型高校面向未來開創教育現代化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提出,“十四五”時期地方轉型院校要以現代產業學院等為載體、以產教融合為路徑、以國家“卡脖子”技術攻關與制造為重點,承擔起服務高質量發展、支撐數字轉型、助力成果轉化、完善教育結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使命,積極回應國家發展提出的應對新挑戰、創造新優勢、建設新格局、重塑產業鏈、完善供應鏈等要求。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表示,我國已處于教育-學習資源“戰國時代”,不同類型高校、企業在打造終身學習服務中,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在分類定位、特色興校、新治理、筑牢根基、融合發展、拓展服務、外需導向、信息革命、合作共贏、協同創新中有所作為,有大作為。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陳鋒表示,要瞄準未來30年教育發展的十大趨勢:“平臺+”;基于融合世界的高維學習;集成化:大艦戰略;多樣化和分布式:學習無所不在;靈巧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創新需求為引領;開放的課程供應鏈;學習者、教師和人工智能的共生;奠基兒童教育:復雜世界的簡單化;教育大腦:人腦和數腦的融合;人力資本定價:新市場經濟,立足大趨勢,擔當大使命。
面向“十四五”發展新要求,如何把握數字化、智能化革命態勢,高質量做好教育規劃,加快教育治理體系變革?本次論壇聚焦“十四五”規劃與數智治理體系主題,作出了先行先試的探索。
“院校決策咨詢正在逐步從理念走向實踐,從經驗決策走向科學決策和智慧決策。數據驅動決策模式的運行機制,涵蓋了學生事務、教學事務、教師事務、資源管理、計劃政策與管理各環節。院校研究數據系統和數據倉庫建設是院校研究工作的基礎工程。要確定決策的目標和信息需求,滿足數據收集的需求,挖掘有用的信息,有效的展示和交流信息,做好基于有效證據的決策。”同濟大學高教所副所長、副教授張端鴻博士對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作出介紹。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創新發展處處長劉志敏認為,要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提供開發路徑與技術支撐,利用情境認知計算,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實現人在回路的決策分析和規劃的可視化、情景化、生動化表達,應對大規劃、大生態、大創新的全場景要素需求實現“為我而智、因我而智、智慧中樞”的數智化改造愿景。
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宏網副總裁李凌志認為,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平臺的紐帶橋梁功能,實現校企、政企、人才的生態共贏,依托平臺匯聚區域和行業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各類供求信息向各類主體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有效實現產教融合平臺的數字化融合,做到數據庫、資源庫、項目庫的“三庫融合”,在信息整合、資源共享、項目對接等方面發揮數字化優勢
堅持類型教育定位,加快現代教育體系建設邁上新征程
類型教育是今年論壇的重要議題。本次論壇對類型教育的歷史方位、未來方向及邁向高階的專業研究生教育等議題展開了充分研討。
“近期國務院職業教育工作部級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合印發了《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從下好一盤大棋出發,圍繞辦好公平、有質量、類型特色突出的職業教育,系統設計了未來三年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作戰圖。”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謝俐表示,“以提質培優促增值賦能是新時代職教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在補短板、集合力、強內涵上下功夫,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制度,優化機制,打造載體,豐富成果,進一步提升人力資源價值,讓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副校長關志偉認為,新時代類型教育內涵包括公平、多元、 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性教育思想,展示為貫通銜接的職業教育網絡育訓體系,表現為跨界融合和加速迭代的過程。新時代類型教育要不斷加強類型教育的社會公眾認同,構建具有吸引力的職教體系,加快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貫通銜接機制,構建各層次教育間的連結機制,重塑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式。
以產教融合機制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是破解高層次人才短缺的重要路徑,也是職業教育類型教育走向高階的必然選擇。
“創新是大學使命的核心。創新體系尤為重要,創新體系就像一條生產線,生產線工藝流程及裝備水平決定了產出的最大數量與平均質量,‘生產線’不升級,投入原料再多,提高的只是產量,而質量不會有本質變化。”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羅琳闡發了大學在創新體系中要成為關鍵一環的理解。
“要把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有機融為一體,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一體互促發展;高度重視教育部的‘強基計劃’,設立學校自己特色的‘強基計劃’,善于以點帶線、帶面,注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對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一體化關系進行了闡發。
“面向未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形態是從伴生關系走向共生關系,今后還會從共生關系發生到引領關系。因此,應用型本科要加快培養地方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建設涉及產業急需的工程技術問題的應用學科。”常州工學院校長湯正華對未來應用型高校邁向高階的必要性和重點方向作出分析。
“產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途徑,交叉學科與地方特色產業學科是地方高校專業碩士的主要遴選點,校地或校企‘雙導師’指導是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指導方式,研究生參與地方行業企業應用技術研發與推廣項目或產品、作品創新是提高專業碩士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黃淮學院校長劉先省對以產教融合機制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路徑作出闡發。
面向后疫情時代,打造教育開放合作新格局
后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是各國政府與教育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如何更精準整合全球教育資源,更有效的向世界輸出中國經驗?本次論壇對國際應用技術教育創新網絡與“走出去”議題展開研討。
全球對優秀畢業生的需求競爭,意味著全世界都在為研究生教育做出更好的貢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帶來了更大的技術挑戰和驅動力。展望未來,學生將以更富有想象力的小組工作方式,從事諸如實驗技能、實地考察項目計算之類的工作,而所有這些工作都側重于溝通、團隊合作以及道德操守。劍橋大學副校長David Cardwell站在全球后疫情時代的新發展態勢下,把握全球新格局特點,以研究生教育為切入,探索研究生教育的本質,并結合自己長期觀察和思考,對中英的教育合作提出了展望。
芬蘭坦佩雷應用科學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全球教育中心總監Carita Prokki從業界需求、國際化戰略和多學科教育三個角度分享芬蘭應用科學大學的國際化辦學經驗,回應快速變化的未來職業需求,并分享中國儒家思想與芬蘭坦佩雷應用科學大學在教育哲學上的共識。
國家督學、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理事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孟慶國,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在埃塞俄比亞舉辦的埃塞中國職業技術學院和在亞洲巴基斯坦舉辦的旁遮普天津技術大學為例,展示了在硬件建設、模式選擇、管理模式、辦學方式、辦學層次與規模、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合作方式、進退機制等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
服務國家戰略,推動新時代產教融合新作為
產教融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日益構建起完整的政策體系。本次論壇始終圍繞落實國家產教融合改革要求,發揮教育部規劃中心專業優勢力量,推動產教融合試點企業、行業、城市全面布局,以產教融合服務推動貧困地區的產業振興和教育發展,助推助力數字化轉型,推動教育形態變革。
本次論壇,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京東集團、海爾集團簽署了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合作協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陳錫明表示,中國電子將面向網信產業當前及未來人才重大需求,充分發揮網信產業國家隊引領示范作用,全力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與產業界一起,建立自主創新網信產業人才體系,培養適應自主產業體系的人才,助力國家網信產業自主創新。京東集團副總裁姜耀東表示,企業作為生態工程的重要參與方,要充分發揮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鏈接院校與產業端,將產教融合落到實處,實現惠民生、增活力、謀發展、促就業,四方共創共贏。
為更好服務國家內循環、大開放、新格局發展要求,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安世亞太科技有限公司、高校、政府等發起高校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生態伙伴計劃,推動應用型高校、職業院校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為釋放5G+數智化技術紅利,深化教育扶貧扶智,持續推進全面小康與全面現代化,充分發揮教育基礎性、先導性、根本性的作用,引導企業投身教育扶貧、扶智,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聯合發布教育扶智-同頻計劃并舉行捐贈儀式,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水平,更好助力西和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