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學習工場:
創新發展的新引擎丨IFIE2019深度盤點
原創: 教育部規建中心 教育之弦 5月21日
國家發改委、教育部日前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要求將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改革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把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學習工廠”。
在頂層設計完善、機制設計合理、創新要素齊備之后,需要全新的底層架構來承載創新資源的流動共享,推動創新生態的演化升級。
打造新時代的教育強區
在第六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IFIE)“智慧學習工場:打造區域創新生態體系新引擎”分論壇上,多位智慧學習工場實驗相關領域的嘉賓代表齊聚一堂,共同交流對智慧學習工場建設與創新生態構建的認識和思考,探討如何將智慧學習工場打造成為創新發展新引擎。
重慶市九龍坡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羅虎做題為《推動教育形態變革實驗,打造新時代教育強區》的報告。羅虎表示,九龍坡區在全國教育大會之后,提出要打造新時代的教育強區,從三個方面推進深度產教融合。一是以產業園區為形態依托;二是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為路徑,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點與連接點,更是在國家兩大戰略中的交通樞紐、內陸開放高地以及創新發展的新引擎上;三是以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為切入點,系統整體的推進產教融合。
推動知識、技術、產品與企業深度融合
芬蘭薩洛市市長Lauri Inna在報告《薩洛物聯網園區與智慧城市建設》中提到,利用智能化的創新前沿科技技術,通過創新平臺和大學、產業界合作,在思想上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讓高等教育與產業行業通力合作,培養一流的人才,研發優秀的技術。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員常務副院長李春安做題為《三元耦合聚變區域創新生態》的報告,他在報告中重點介紹了通過設立基金、協同創新中心,在實踐中設計和依托三元耦合機制,推動知識、技術、產品與企業的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圍繞創新鏈構建產業鏈的新方法。
全球高端人才在此培養
世界名校(中國)未來教育科技創新研發基地籌建處 副主任常炳國教授,在《匯聚全球創新要素,打造區域創新引擎》報告中,從打造世界名校的聚集效應,構建技術創新的應用中心,建立全球高端人才院,積極搭建和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論壇四個方面介紹了建設未來大學城和打造世界名校創新港的實踐路徑。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方益權做題為《創新創業工場——點燃創新火種》的報告,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一套獨到的培養體系:“2+1”的人才創新中心。2年學習專業,1年轉入創新創業學院,獲得三類(創業課程學分、新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學分、新技術應用轉化學分)學分,最后可以獲得總的學分。在這個創新創業導向下,學生取得比較好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
教育資源進行平臺化整合
江蘇教育大數據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粵港澳工業大數據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余文華在《對接創新要素、構建創新鏈條——教育橋引智匯聚創新資源》中介紹了利用大數據思維,將教育資源進行平臺化整合的理論與實踐案例,展示了教育橋在學校對外開放和教學資源共享方面起到的雙催化作用。
中部知光技術轉移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羅林波做題為《機制設計激活高校知識成果轉化》的報告,介紹了其在產學研市場化探索方面的實踐。他認為,高校成果轉化所面臨的問題是缺少平臺,導致市場牽引不足,所以,專業的市場化機構團隊在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端對話】:貢獻智慧學習工場建設智慧
在對話環節,來自高校、企業的多位嘉賓們,圍繞智慧學習工場: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這一主題,展開了充分的溝通與討論。貢獻思路,碰撞思想,共同交流智慧學習工場建設和創新生態構建方面的經驗和想法。
棗莊學院副院長明清河、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副院長陳美華、武昌工學院董事、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漢霞、江蘇省教育大數據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余文華、安世亞太戰略合作部總經理邢軍分別從構建多學科、多行業要素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以人才培養推動傳統行業轉型、智慧學習工場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打造行業創新生態的關鍵節點和構建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各抒己見。最終專家們一致認為,智慧學習工場作為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戰略載體,是政產學研用、要素流動共享的底層構架,是協同育人、協同科研、協同創新的關鍵節點,也是實現以創新驅動行業、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