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印發
《內蒙古自治區“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實施方案》的通知
內教高函〔2019〕62號
各高等學校:
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我廳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
2019年10月29日
內蒙古自治區“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落實全國教育大會、新時代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區教育大會精神,大力提升我區本科教育質量和水平,全面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和教育部等部委關于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系列文件的安排部署,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積極主動服務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以及健康中國、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傳承創新等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不斷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快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著力培養造就一批一流工程科技人才、一流醫學科技人才、一流農林科技人才、一流法治人才、一流新聞傳播人才和一流師范人才,為國家、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目標要求
經過5年的努力,自治區高校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基礎地位更加堅實牢固,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專業綜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專業結構更加適應新時代國家、自治區戰略發展需要、產業變革趨勢和社會民生需求,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建設100個左右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五類一流課程”建設有效實施,“金專”“金課”資源豐富,協同育人機制和實踐教學基地更加健全,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質量文化深入人心,“卓越”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大幅提升,自治區本科教育實現全面振興。
三、重點任務和舉措
(一)加快新工科建設,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
大力建設新興工科專業。緊緊圍繞自治區新型工業化建設,積極主動對接自治區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新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建設新興工科專業。多主體共建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有效融入對傳統工科專業的改造升級中,為傳統工科專業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健全面向產業發展的新工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深入推進工程教育改革。根據“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先進理念,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模式,優化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理工結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培育交叉專業,推進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培養工程人才,著力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大幅提升工程人才培養水平。
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嚴格執行工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標準和新工科專業質量標準,扎實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著力建設25個左右一流本科專業,推進一流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打造校地、校企、校際共建共享的實踐教學示范基地。大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形成一支工程實踐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高水平專業教師隊伍。建立認證結果發布與使用制度,并納入到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等評估體系。支持行業部門發布人才需求報告,積極參與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制定、畢業生質量評價等工作,匯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工程人才培育水平。
(二)加強醫教協同,推進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
深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緊緊圍繞健康中國、健康內蒙古建設,進一步加強以醫學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和職業價值觀為基本內容的職業素養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引導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從醫的神圣職責。建立健全醫科與人文學科、醫科與理工學科、傳統醫科與新興醫學相互融合交叉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不斷深化臨床醫學類、口腔醫學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中醫學類、中西醫結合類、醫學技術類、護理學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發展蒙醫學。
全方位推進醫教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健全醫學人才招生、培養、就業、使用等方面的協同聯動機制,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部門與使用部門的密切合作,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共同開發使用優質教學資源,共同開展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加大臨床轉化研究、醫研企協同創新、技術應用推廣和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力度,推進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
提升醫學教育質量。主動適應醫學新發展、群眾健康服務新需求、健康產業發展新要求,加快推動現有醫學專業的改革升級,注重多學科交叉融通,加大新興醫學專業建設力度,在“互聯網+醫學教育”“人工智能+健康醫療”等方面取得突破。著力建設10個左右一流本科專業,推進一流核心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建成自治區醫學教學案例共享資源庫。打造校地、校企、校校共建共享的實踐教學示范基地和臨床教學示范中心。大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打造一支適應“新醫科”建設要求的高素質、高水平醫學師資隊伍。
(三)加強農科教結合,推進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推動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面向農業農村牧區現代化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貫穿農林人才培養全過程,大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開展“大國三農”等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加強農林學生社會實踐,切實增強學生服務“三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順應農林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趨勢,深化科技結合,產教融合的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強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加快培養創新型 、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人才。推動建立“北疆新農科”教育戰略聯盟,引領北方地區“新農科”發展,為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和北疆亮麗風景線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提升農林專業建設水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理念,緊緊圍繞自治區農林產業發展新需求,充分利用現代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改造提升現有農林專業,著力建設15個左右具有區域優勢特色的一流本科專業,服務“互聯網+現代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農牧區旅游、草原森林康養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調整優化課程結構,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推進一流核心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加強農林學生實踐教學,健全農林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快區域性共建共享農林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實施探究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突出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建立多樣化的學業指導和考核評價體系。
完善農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我區農林高校與中央和自治區級教育、農業農村、林業、草原等部門,以及知名農林牧企業建立協同育人機制,統籌推進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創新資源有機融合,實現行業優質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行業特色轉化為專業特色,將合作成果落實到推動產業發展中,輻射到培養卓越農林人才上。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農科教協同育人,建設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協作育人示范基地。加大“雙師型”教師建設力度,支持農林高校依托企業共建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培訓基地,建立專職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制度,聘請科研院所、涉農涉林涉牧企業中生產、科研、管理一線專家任兼職教師。
(四)堅持德法兼修,推進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強化德法兼修。強化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堅定教師理想信念,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切實使法學師生成為憲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義的捍衛者、法治建設的實踐者、法治進程的推動者、法治文明的傳承者。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各環節。開設“法律職業倫理”必修課,實現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
提升法學專業建設水平。服務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需求,圍繞內蒙古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內蒙古建設、民族區域自治法律體系建設等區域特色,優化完善法學專業培養目標和建設重點,不斷提高專業建設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著力建設8個左右一流法學專業,著力強化實踐教學,支持學生參與法律援助、自主創業等活動,推動落實法治實務部門接收法學專業學生實習、擔任實習法官檢察官助理等制度。推動法學專業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建立覆蓋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輔學、庭審實景等多維度學習環境。
完善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繼續發揮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健全院校和法治實務部門雙向交流機制,選聘法治實務部門專家到學校任教,選聘法學骨干教師到法治實務部門掛職鍛煉。推動設立法治實務教師崗位,吸收法治實務部門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教材編寫、專業教學,不斷提升協同育人水平。加強與高水平大學學分互認、教師互換、學生互派、課程互通等實質性合作,培養一批高素質、高層次法治人才。
(五)強化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推進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三位一體”新聞傳播育人體系。推動教師以言傳身教帶動學生樹立正確新聞觀,為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打牢思想基礎。加強新聞傳播實踐育人項目建設,推動師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培養學生為黨為國為人民的深厚情懷和擔當意識。
建設一流新聞傳播專業。主動適應信息社會深刻發展和媒體融合深度發展趨勢,緊貼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成長成才需要,促進跨學科、跨專業、跨院系橫向交叉融合,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建設5個左右一流本科專業,打造線上線下新聞傳播專業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內蒙古新聞傳播融媒體實驗教學基地,著力培養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探索開辟聯合培養新領域。積極構建學界業界優勢互補、理論實踐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繼續推進院校與新聞單位互聘工作。充分發揮受聘人員優勢,推動院校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教材編寫、完善實踐教學,促進新聞單位的重大實際問題研究、新聞實踐案例庫建設、編輯記者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探索與高水平大學聯合培養模式,深化相關新聞單位與院校合作,創新新聞傳播合作辦學、合作培養、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新機制。
(六)培育“四有”好老師,推進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
加強師德養成教育。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內黨發【2018】18號),激勵師范生和在職教師堅定理想信念, 把“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細化落實到教師培養全過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師德師風教育作為師范生培養的必修模塊,大力推進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教育。通過導師制、書院制等形式,建立師生學習、生活和成長共同體,充分發揮導師在學生品德提升、學業進步和人生規劃方面的作用。
深化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適應五類教育發展需求,分類推進卓越中學、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培養改革。建設教師教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形成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完善全方位協同培養機制,支持建設一批政府統籌,高等學校與中小學協同開展培養培訓、職前與職后相互銜接的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著力推進培養規模結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資源建設、教學團隊、實踐基地、職后培訓、質量評價、管理機制等全流程協同育人。
提高師范教育質量。加強師范院校建設,辦好師范類本科專業,進一步發揮師范院校在師范生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和示范引領作用,著力建設20個左右一流本科專業,推進一流課程和教師教育實訓基地和中心建設。完善師范生招生制度,吸引優質生源。落實《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修訂)》,調整師范專業培養方案,堅持以能力為導向,優化課程結構,推動實踐導向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改革和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變革。設置數量充足、內容豐富的實踐課程,建立健全貫穿培養全程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落實高校教師與優秀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教育實踐的“雙導師制”。 建設一批優質教育實踐基地,在師范生教育實踐和專業實踐、教師教育師資兼職任教等方面建立合作共贏長效機制。推動高校配足配優符合卓越教師培養需要的教師教育師資隊伍,通過組織集中培訓、校本教研、見習觀摩等,提高教師教育師資的專業化水平。加強教師教育學科建設,通過共建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工作室、特級教師流動站、企業導師人才庫等,建設一支長期穩定、深度參與教師培養的兼職教師教育師資隊伍。
四、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實施。自治區教育廳統籌推進“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總體工作,協調解決方案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各高校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落實“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具體舉措,并將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確定重點建設領域和方向,明確路線圖、時間表、責任人等。
(二)完善政策支持。自治區教育廳在專業建設、教師聘用、評價考核、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給予支持,統籌地方財政高等教育專項資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專項資金等,加大專項經費投入力度。各高校要根據本校實際,對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專業點、課程等給予經費傾斜、支持。
(三)強化監督檢查。自治區教育廳將適時組織開展卓越績效評價,實施動態調整,加強過程管理,及時發現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組織開展多形式的經驗交流活動。各高校要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及時總結,主動開展自我評估等工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確保各項具體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