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要信息,我國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因此, 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
有受訪學者表示,發展交叉學科是大勢所趨,更好地解決問題要求學科之間更深入的交流與融合。交叉學科的“交叉”不是將兩個或多個學科進行簡單的拼湊,而是要以解決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導向,找到不同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系,培育出新的學術增長點。
在當下的產業、科技背景下,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大多數分布在交叉學科領域。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下,中國高科技公司、高科技學科留學生受到限制的信號明顯。毫無疑問,加快培養交叉學科人才,是國家治理、應對國際復雜形勢的需要,也將推動研究生教育格局性、深層次的變革。
在近期舉辦的學科建設高端論壇(云講堂)上,多位學科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就“交叉學科與學科交叉”展開探討, 帶來交叉學科建設思與行的分享。
北京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方方
在介紹北大“雙一流”建設方案中提到,學部層面的重點在學科交叉融合,布局重大前沿領域,解決國家和地方發展面臨的重大學術問題。
對此,
復旦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吳力波
有著相似的觀點:學科交叉現象是高校普遍的生態。高校應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創新,重點支持一批交叉基因強的節點性學科構建交叉學科群,推動融合創新。
因地制宜地推動學科交叉,打破專業壁壘建設交叉學科,可以說是學科建設領域專家學者的共識。
“學科多樣性是大學推動學科交叉的天然優勢,為校內實現學科交叉提供無限可能。”東北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李鴻儒指出,推動學科交叉要堅持目標引領與問題導向,凝練學科交叉方向。打破學科壁壘,促進知識體系滲透融合,探尋學科交叉出路,構建支撐學科交叉的運行模式。
面對“四新”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發展轉型困境,閩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張龍海提倡以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破局。打破專業壁壘,建立學科合作交融的新理念,也要摒棄形式上的課程疊加,而應梳理學校資源,潛心研究各學科、專業交叉關鍵點。
近年來,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建設交叉學科已成為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加快建設新興交叉學科、社會服務急需學科和ESI前1%學科。”山東師范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處長張茂聰建議學校著眼于將學科、平臺、人才、隊伍等諸多因素集成建設,圍繞學科前沿、重大理論與現實需求組建交叉學科平臺、組建跨學科跨學院創新團隊。構建校內跨學院以及與校外多單位協同創新的“大學科交叉平臺”。針對學科建設結構的不同需求,構建起支撐學科發展的學科平臺體系,分層次支撐和帶動學科發展、交叉和融合,提升學科水平。
華北電力大學學科建設處副處長李驚濤認為本校推進“雙一流”建設策略之一是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并介紹學校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的舉措:新增核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自設能源互聯網、人工智能、能源材料與裝備、儲能科學與工程、近代物理與核科學等若干新興交叉學科博士點;新增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等新工科專業;建立國家能源交通融合發展研究院、先進材料研究院、儲能技術研究院等交叉學科研究院等。
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結束后第二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8-2019年版)》預計到2021年前后,全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為72.2萬人左右。目前總體上看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缺口依然較大。
上海大學發展規劃處處長王剛提出著力打造學科交叉平臺的同時,提到上海大學面向國家和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重大急需,對標國際技術發展前沿,培養拔尖應用型集成電路創新人才,打造一流的集成電路人才高地。同時上海大學從基礎研究、技術與應用、社會文化治理、人才培養方面提升“ 0 - 1 ”原始創新能力、 突破"卡脖子"技術能力;通過開展戰略性基礎研究,深耕國家級研究成果,籌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文化遺產保護”,做新興交叉學科方向“領跑者”。
溫馨提示:文中專家報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看精彩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