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為文為官皆然。韓愈在《答李翊書》中寫道:“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韓愈告訴我們,如欲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就要勤加修煉、倍加磨礪,決不能指望很快成功,也不能被世俗的名利所誘惑。對于為文者,只有不斷培養自己的高尚道德,才能寫出“實遂”“光曄”的文章來。倘若追求速成,其結果往往是速朽。
蘇軾曾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韓愈在為文上成就,在于其踏實苦學,“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力求修德與修文同步進行。韓愈認為,要寫出好的文章,絕非一日之功,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要求起步須正,兢兢業業,不可誤入歧途。“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此時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明辨古書中何者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為似是而非之“偽”,何者大體雖“正”而猶有不足。“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到了第三個階段,作文如長江大河,滔滔而至。但仍不敢掉以輕心,仍須平心靜氣,對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細心的體察和檢點,確知其醇而不染,然后才能奔涌而出。
不僅僅是韓愈,凡是古之立德、立功、立言者,都堅持大道直行,“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他們之所以頗有建樹、千古流芳,就在于有百折不回的頑強毅力,始終保持不求名利、勤于修身、甘于寂寞的優秀品質。
我們常講,為文為官要有境界。這境界是有高低之分的。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保持一顆恒心,鉚定目標,久久為功,則能不斷提升境界,乃至達到出神入化、游刃有余之境。倘若總想一步登天、一口吃個胖子,總想“恃其才”盡早成功、盡早獲利,其境界往往難有較大提升,乃至只能在低層次徘徊。
就拿讀書來說,王世發先生提出了讀書三境界。“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此為第一境,貴在靜下心來,專心致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為第二境,須沉醉其中,物我兩忘。“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為第三境,展示的是一種博大胸懷和宏偉氣魄,彰顯的是超越自我、超然外物的狀態。事實證明,境界不是輕易就能提升的。一個人保持足夠的定力,下的功夫越大,才能走得越遠,攀升到至高境界。
淡泊以深邃,事業以精進。現實生活中,仍有少數黨員干部總是追求速成,貪圖名利。有的書沒讀幾本,人生沒有太多體悟,就想著作不朽文章、發不世之作;有的走上領導崗位沒幾天,黨性政德沒修煉幾層,就想著主政一方;有的走馬上任沒多久,老百姓還沒得到實惠,就想著出吸引眼球的大“政績”。如此思想和行為,只會過猶不及,適得其反,甚至造成“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有人會說,現在是信息時代,凡事當求快,慢了就是落伍了。不可否認,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事情確實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但在為文為官上,一味追求速成就會違反規律,不僅于事無益,還會導致難以立身。
“學貴日新,政貴日進。”黨員干部要自覺養成一顆匠心,踏踏實實、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次一個臺階,不求于速成,不惑于雜亂,不迷于勢利,沉潛自己、專注干事,日日為繼、久久為功。如此,則能提升層次,升華境界,成就非凡人生。(桑林峰)(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