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西行路
一百八十年前,林則徐曾莊嚴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1839年6月3日至25日歷時23天,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震驚中外,奏響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正氣之歌,也寫下了中國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的光輝篇章。
這既是林則徐宦海生涯的頂點,也是他人生的轉折點。
1841年6月28日,道光帝將廣東營務廢弛之過責怪于林則徐,下旨“革去四品卿銜,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由此林則徐踏上了西戍之途。盡管林則徐身處人生的低谷、政治的逆境,但他憂國恤民的精神,為民務實的思想,以及對妻兒的溫情眷戀早已深深植根于他心中,赴戍伊犁也成就了不一樣的林則徐。
前往伊犁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當時,河南祥符境內的黃河發生決口,林則徐奉旨以戴罪之身前往災區效力。黃河堵口工程艱巨,林則徐朝夕駐壩,親力親為,“幸畚鍤之如云,更經營于不日”,最終出色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還是下旨要求他繼續前往伊犁。林則徐繼續走上萬里荷戈路。由于“河上積勞,感受時瘟,頓成瘧疾”,到西安時,林則徐臥病不起。在西安養病兩個月后,林則徐的病情稍有好轉,1842年8月11日,林則徐從西安再一次登上戍途,隨行“大車七輛,載書二十篋”,在與妻兒分別時寫下兩首口占示家人詩,其中一首吟出千古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對于個人的禍福際遇,他看得很開,他所看重的是國家的尊嚴與利益;這首詩的結尾又以“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來寬慰家人,足見林則徐的達觀。
拳拳愛國心
1842年12月10日,林則徐在林聰彝、林拱樞的陪伴下到達戍所伊犁惠遠城。初到伊犁時,林則徐由于“衰齡病骨,風雪長征”,以及當地“栗烈寒威”的天氣,“咳嗽頗多,鼻紅又復常發,夜間多不能寐”,身體十分虛弱。
但這卻沒有阻擋他一顆矢志報國的心。林則徐在與友人的書信中曾表達“中原之事,未敢忘懷”。這種心情,每遇年節或重要的日子更是洶涌澎湃。
1843年1月19日,這日是蘇軾誕辰,林則徐和鄧廷楨、文沖等人集會賦詩以紀念。蘇東坡曾多次被貶,先后流放黃州、惠州、儋州,其中在海南的日子最為艱苦,雖遭坎坷,但蘇軾卻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林則徐以蘇軾“天其以我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自勉,賦詩“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語足壯羈臣羈”,說自己遠在邊陲,也要學習殷代賢臣箕子,盡其所能給邊疆各族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在伊犁期間,林則徐依然十分關注國事與時局變化。他有幸得到伊犁將軍布彥泰的器重和照顧,可以通過布彥泰閱讀邸抄,偶爾也能同將軍、參贊等官員討論時事。林則徐曾在家書中囑咐家人“凡寓中所閱京報,仍照前信所言,酌摘幾條大略,即上諭亦不必全抄,遇便封入信中寄來”。他還通過與好友保持密切的書信往來,以便知時事,后來林則徐將信中內容進行摘錄,整理成了《林文忠公衙摘雜錄》《軟塵私札》,記載了京報摘略與京中要聞。林則徐多次在書信與自己創作的詩歌中,表露對國事的深切擔憂,足見林則徐無法澆滅的愛國之心。
林則徐在廣東查禁鴉片時,通過翻譯外國書刊報紙,了解到英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一些信息。到達新疆后,他又加深了對邊防的了解,認真研究當地的歷史地理沿革,認識到加強西北塞防的重要性,提出了海塞并重的觀點,是中國近代“塞防論”的先驅。
在林則徐抵達伊犁之前,道光帝準備裁撤伊犁鎮總兵,“著照所議,即將伊犁鎮總兵裁撤,移置天津”。林則徐、鄧廷楨等連日商議,從加強新疆邊防著眼,積極協助伊犁將軍布彥泰上奏,使道光帝改變初衷,裁撤西安鎮總兵,伊犁鎮總兵建置得以保留。
林則徐通過閱讀大量檔案、文獻資料,研究屯田備邊的經驗,掌握了清朝在新疆的屯田情況。他特別關注屯田事務,因為這是加強邊防的重要經濟力量,有利于邊境軍隊建設,對外以御敵,對內以鞏固統治。因此,他積極投入到屯田水利的興修中。1844年,開墾阿齊烏蘇地畝工程被提上了日程,要開墾這十萬畝廢置土地,首先要解決水利問題,必須開通喀什河渠道,引水灌溉。林則徐主動捐資認修水利工程中最艱巨的龍口工程。據記載:“查龍口地勢,北岸系碎石陡坡,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須刨挖石坎;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須建壩筑堤、釘樁拋石,方免沖刷之虞。應修要工渠寬三丈至七八丈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長六里有奇”。林則徐帶病督修,歷時四個月完成了這一艱巨工程,得到當地百姓盛贊。
殷殷為民情
1845年1月10日,林則徐從布彥泰處知悉能得到為邊陲效力的機會時,毫不猶豫地走上了勘墾南疆的漫漫長路。
這趟南疆勘墾之路,林則徐走得異常艱辛。沿途所見百姓生計艱難,“沿途未見炊煙,僅以冷餅兩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椹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饑。其衣服襤褸者多,無論寒暑,率皆赤足奔走”,窮至此等地步,他們仍被追著繳納各項差役賦稅。
林則徐深感當地百姓“極可憐”,這也更堅定了他造福邊民的決心。林則徐在南疆戈壁勘查荒地五十七萬八千余畝,除認真完成清丈田畝的任務外,還根據各地實際,興修水利設施,倡修坎兒井,推廣內地的先進生產工具,改造水車,提倡植棉織布,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同時,針對邊情和屯田時效,林則徐向布彥泰建議新墾地畝推廣給當地少數民族百姓耕種,“巴爾楚克者,回疆要地,平衍饒水草,若釃渠導流,大興屯政,實以耕種之民為邊徼藩衛,則防守之兵可減,度支省而邊防益固”。
后來林則徐回憶起這段歲月,心中滿是快意與自豪,他感慨:“蓬山儔侶賦西征,累月邊庭并轡行。荒磧長驅回鶻馬,驚沙亂撲曼胡纓。但期繡隴成千頃,敢憚鋒車歷八城。丈室維摩雖示疾,御風仍喜往來輕。”
戍守新疆,是林則徐一生中十分艱難的時刻。但林則徐仍能提振精神,積極造福新疆百姓。此外,他還通過詩詞、書信等方式關心與教育子女,不斷為他們灌輸為人處世之道、愛國為民之情,也身體力行地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初到伊犁之時,房東因敬佩林則徐而不收他的房租,面對態度堅決的房東,林則徐采取以物抵租,“所賃之屋,本許以每月十兩,迨送去時,房東伊姓堅不肯收,只得送伊數件禮物。將來年節統計,恐送物轉比租價為多也”。
在戍途中他特別關注子女的學業,常與兒子的老師劉建韶書信往來,同時,也擔心三子四子跟隨他奔波而荒廢學業,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出自己的擔憂:“途中所攜兩兒,亦尚無恙,不過廢學而已”,多次計劃讓兒子早點回去。
在與林則徐的交往之中,布彥泰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其賦性聰明而不浮,學問淵博而不泥,誠實明爽,歷練老成……平生所見之人,實無出其右者。”在林則徐的幫助下,布彥泰在新疆的開墾事務,取得了顯著成就。布彥泰也向朝廷奏明林則徐入疆的開墾功績。
1845年10月28日,道光帝降旨,令林則徐回京,12月4日,林則徐在哈密接到這份諭旨,12月9日動身回京,結束了三年的戍守生涯。林則徐雖然只在新疆停留了短暫的三年時間,但他在抵達伊犁之后,興修水利,勘墾南疆,沒有辜負這片熱土。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這是林則徐在離開新疆時吟唱出的詩句。其中滿含著他對此間山水的眷戀、對黎民百姓的熱愛。這種利國為民的情懷和無畏向前的勇氣,為后人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感召著當代華夏兒女投身于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注入磅礴的力量。(林念軒)(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