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畢業季,畢業生們總會呈現不同的精彩。考研、考公、國有企業、項目考試、應征入伍等成功上岸的同學多了份自信,工作簽約的同學多了份快樂,各就各位,有滋有味。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圓滿順利。畢業季同樣是個充滿遺憾、糾結、惆悵和不甘的季節,總會有很多學生問到“如何是好?在畢業季,畢業生咨詢的最多的問題是:“找了一份工作,但不是我滿意的,去還是不去?”,“考研沒有成功,家長要我再考一年,考還是不考?”
其實這類問題并沒有固定的答案,可是社會的評價、朋友間的比較,父母的意見、長輩的忠告,都會讓我們的選擇變得猶豫不決。在面臨擇業與就業“二選一”的時候,建議畢業生“先就業,后擇業”,理由如下:
1.只有去工作的時候,才能讓你正視真正的自己
有的同學說:“我不想找工作,感覺現階段找不到好的工作,可是我又怕二次考研失敗,我應該怎么辦?”我們的一生都面臨很多的選擇,選擇本身并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你通過持續的、拼命的努力讓結果變成符合預期,才能使當初的選擇無后悔可言。所以,當我們的選擇是為了逃避現存的困難,這就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承認考研失利沒有關系,承認暫時找不到一份最完美的工作也沒有關系,但是給自己過多的退路和借口,浪費自己的時間有關系。
2.真正的強大,是敢于面對那個脆弱而不完美的自己
換一個角度,如果你的理想,你的興趣足夠吸引你,選擇去工作并不會拖累你,相反,暫時的放下是打不倒你的,這是一個喚醒你的過程。比如你工作后發現,依舊對理論研究有興趣,對大學學習戀戀不舍,對工作現狀不滿意,你完全可以再備考攻讀研究生。這時候,你遠比當初沉得下心,坐得住,不會左顧右盼,胡思亂想。
3.只有工作,你才能發現自己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
在學校的學習實踐,能讓我們對自身的知識和能力有一定認知。但是更多的能力是需要我們通過工作實踐去發現的。美國傳奇的企業家李·艾柯卡(福特和克萊斯勒公司前總裁)本來一心想做技術,后來發現自己更適合做銷售,這些都是通過工作得到的經驗,而不是事先設計好的,也無法在學校里事先設計。
35歲的董明珠還是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的行政人員,同時還是一名單親媽媽。后來她辭職下海,到廣東打工,輾轉進了一家虧損的空調小廠,被迫當起了銷售人員。此時的她,從未干過銷售,但是一代傳奇從此開始,她逐漸成長為全中國最會賣空調的人,被稱為“營銷女皇”,一步步成長為格力電器董事長。
再放眼身邊的人,有多少人從事的工作和當初在學校預想的一樣呢?絕大部分的人從事的事業都會隨著工作實踐、平臺、機遇的變化而發生轉變,甚至從事與自己設想完全無關的工作。
4.選擇就業,是一個理性發現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里,你會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也會明白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才會讓你肯定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客觀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陰暗面,揚長避短,建立自信。
“金錢是個好士兵,有了它就可以使人勇氣百倍”——莎士比亞。
在學校里,總有這樣的一群學生,雖然家庭條件并不貧困,家長也沒有“克扣”他們在校的生活費,但他們堅持要自己養活自己,通過拿獎學金、打工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用。為了兼顧學業和工作,甚至需要周末去校外打工,當別的同學享受周末閑暇時光,他們需要早起、工作,非常辛苦。他們告訴我:“不容易,但是值得,這樣家里就管不著了。”
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們獲得了當家作主的權力,獲得了思想自由。而與同齡的大學生相比,這個群體的學生往往更有主見,對自己的未來更有規劃。樹立目標,制定計劃,腳踏實地行動,有條不紊,步步為營。而且,一旦他們定下目標,就不會輕易的被人動搖與改變。
5.只有經濟獨立,你才能夠擁有選擇權
大家再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聽人抱怨父母橫加干涉和管束。學生時代,不管買衣服、化妝品還是見朋友,父母都要問的仔細。工作時代,不管是家俱式樣、就業單位,父母都要問清楚。父母同意才可以做,父母反對一點辦法沒有。其實道理很簡單: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在父母、親戚關系上也是如此。畢竟我們靠著父母的錢過日子,我們就被當作沒有長大的孩子,父母無法放心。
只有經濟獨立,你才能告訴父母,你從事的工作是你最鐘意的,即便在別人眼里工作不夠“體面”。你找的女朋友就是最好的,即便在他人眼里,你倆不夠“般配”。沒有哪個父母會攔著孩子變好,他們攔著你的最終理由是你還不夠優秀。可你怎么證明自己有能力過得好?經濟獨立是最好的證明。有了一份獨立謀生的職業,在實踐中重新探究和規劃人生的理想,在經濟有保證和對社會認識成熟的前提下,再進行擇業追求自己條件的理想職業。這才是穩妥有效的路子。
很多人會說,絕對不能去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那完全是浪費時間。可是,如果你不去經歷,你就未必能夠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所在,只有自己去實踐得到的經驗,那才是真的經驗,只有自己實踐吸取的教訓,才是真的教訓。
6.任何經歷,只要善用,都是有價值的
現代社會,大家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我做什么,一定要有回報,而且回報要立竿見影,上午播種,下午摘果。可現實是,今天的我們無法將今天的經歷與未來聯系起來。
喬布斯在演講中講過一個故事。他退學后在里德大學學習書法課,當時的他并不知道這些知識會有什么實際的運用價值,但是十年之后,當他設計第一款蘋果電腦的時候,書法課掌握的內容全都設計進了蘋果電腦。那是第一臺使用了漂亮印刷字體的電腦,成為了蘋果電腦的最大優勢之一。
7.失敗的經歷,不是彎路,是歷練
很多人講,我畢業后轉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耽誤了五六年的時間了,如果能讓我重新來一遍,我會冷靜地思考,更快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這樣一來,可以節省好幾年青春時間。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摒棄掉上帝視角,不再事后諸葛亮,那么事實并非像這些人想象的那樣,沒有五六年的彎路,他們未必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沒有什么是浪費的。那些很復雜的、看似毫不相關的經歷,后來證明都派上了用場。也就是說,不論什么工作,只要做起來,并且認真去做都會有收獲,都會是將來的無形資產。唐僧成佛不是因為經書,是那條取經的路。畢業是千百萬個夏天的故事。千百萬個人,有千百萬個不同的夏天。我們的目的是去更遠的地方,見更亮的光。有人說:“出了校園,一悶頭進去了社會,再抬頭就不知道什么時候了”。如果你是悶著頭進去的,你就是在學校待到退休,你也不會再抬頭。如果你是抬著頭進去的,這便不足以是困住你的圍城。
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自呷一口的明白
—魯迅。
本文來源: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