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特色鮮明的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河套學院“十五五”發展規劃綱要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教育、科技、人才在黨和國家事業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作為國家和區域教育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主體,高等學校必須主動順應新發展階段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將辦學方向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方向緊密對接,將辦學定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基點精準對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己任,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根本導向,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推進內蒙古自治區由教育大區向教育強區跨越,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河套學院作為一所地處祖國北疆的區域應用型本科院校,在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面前,必須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價值鏈,充分彰顯區位優勢和特色優勢,加快建設水平超群、特色鮮明的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努力在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道路上奮力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一、高等學校“十五五”規劃編制的國家政策導向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階段,也是教育強國建設進程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五年。高等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必須緊隨時代步伐,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內涵式高質量發展,以一流的標準、一流的質量、一流的水平,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高校“十五五”規劃編制,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找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努力構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規劃編制工作應當緊密圍繞以下十個關鍵維度,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發展藍圖:
(一)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等學校應當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上實現重大突破。要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培育新興學科和未來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儲備。高校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立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和科技策源地。
(二)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內涵式發展
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要在人才培養質量、科研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貢獻等方面全面提升,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質量評價體系,健全質量保障機制。要以“四個回歸”為基本遵循,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要加強研究生教育改革,優化學位授權點布局,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為國家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三)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激發高校辦學活力
破除“五唯”的頑瘴痼疾,建立以質量、貢獻、特色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是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要完善分類評價機制,引導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健全教師評價制度,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激勵教師潛心育人。構建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營造有利于原創性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學術生態。
(四)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完善以章程為統領的制度體系,健全現代大學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創新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加強黨對高等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院(系)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和決策部署有效落實。
(五)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高校創新策源功能
高校要主動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設一批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平臺。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六)堅持開放辦學,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深度參與全球教育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建設一批中外合作辦學示范項目。實施留學中國計劃,吸引更多優秀國際學生來華學習。推動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模式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七)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教育新生態
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設智慧校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展“互聯網+教育”,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教育基礎設施體系,打造泛在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智慧學習環境。培育教育大數據,發展智能教育新形態。
(八)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實施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引進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和學科領軍人才。完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健全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完善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激發教師教學科研積極性。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九)深化產教融合,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推動高校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完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培養適應和引領產業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建立健全產教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推動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型城市和企業,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深化“四新”建設,培養大批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十)推進高校分類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
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優化區域布局,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培育一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學科。優化學位授權點布局,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學院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持續增強。2024年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中,我院以503位的成績實現歷史性突破,較2023年晉升6位,躍升速度明顯快于區內同類院校。軟科排名方面,我院以545位的成績實現27位的大幅躍升,發展態勢強勁。學院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緊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和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簡稱“農高區”)建設主線,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明確了以農學為特色,以工學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目標定位和辦學理念,晉位升級等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或重點突破。
(一)聚焦特色優勢,學科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深度對接區域產業鏈,打造特色學科集群。學院準確把握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緊密對接16條重點產業鏈,立足區域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圍繞巴彥淖爾市“五高五區”發展目標和農高區主導產業發展,以作物學、畜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化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和電氣工程為主體,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集群。
二是集中優勢資源,重點突破關鍵領域。針對碩士點申報短板弱項,學院強化政策引導,優化資源配置,重點圍繞特色優勢學科加大團隊建設和科研投入,集中力量補齊軟硬件條件。目前,作物學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兩個學科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教師占比均在50%以上,特色學科師均年科研經費均突破10萬元,兼職碩士生導師保持在10人以上,標志著學科實力不斷增強,優勢特色進一步彰顯。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一是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加快應用型專業建設步伐。學院堅持需求導向,主動調整專業結構,2024年大幅壓減英語等非應用型專業招生計劃,停招新聞學專業,應用型專業數量和招生比重持續提高,當前理工農醫專業總數已達15個、占比超過40%,招生人數占比達到67%。學院瞄準“五大任務”需求,重點面向化工、機電等領域擴大招生規模,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化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四個專業招生計劃翻番。同時,學院積極回應區域產業發展新動向,緊密對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生態環境修復、醫療保健等重點領域,2024年新增中醫學本科專業,計劃增設食品營養與健康、農林經濟管理、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3個本科專業。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加快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農業水利工程等專業認證步伐,扎實推進學前教育、體育教育兩個專業參加2025年師范類專業認證。
二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學院全面推行OBE理念下的“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實踐育人,優化課程體系,重視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打造富有河套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高地。2024年,我院教師在自治區高校青教賽、教學創新大賽和全國高校青教賽中斬獲3項一等獎、2項一等獎和1項三等獎的優異成績,實現了多項歷史性突破。2024屆畢業生總數達到3583人,就業率穩居全區本科院校前列,畢業生在考研和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中均取得突出表現,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新的躍升。
三是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不斷拓展協同育人新空間。學院主動服務地方,積極拓展合作領域,成立巴彥淖爾市北疆文化研究院,與全市7個旗縣區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與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創業孵化園區,探索形成了“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學校主導”的協同育人新模式。學院認真學習借鑒黑龍江省屬高校在農高區打造產教融合示范區、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方面的典型經驗做法,著力加強校企合作平臺建設,加快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和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上半年,學院新增校外實踐教學基地5個,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09個,我院學生在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重要賽事中屢創佳績,展示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素質和實踐能力。
四是積極開拓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學院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與俄羅斯阿爾泰國立技術大學開展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兩個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現了我院中外合作辦學的重大突破,為提升學院教育國際化水平、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加強科技創新,科研服務地方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一是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更加完善,創新平臺載體作用凸顯。2024年,學院聯合自治區農牧廳、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內蒙古農業大學共同組建了“河套灌區生態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按照農高區“1+10+N”創新平臺建設總體部署,重點圍繞農高區主導產業和產業鏈部署創新資源,組建了3個新型研發機構、11個創新團隊,充分發揮了學院作為區域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通過持續加大投入,不斷完善科研平臺條件,提升創新水平,多個創新平臺取得標志性成果。其中,硬質小麥技術創新中心選育的高阿魏酸杜蘭等3個特色小麥新品系,其品質經權威部門鑒定已達到優質專用小麥標準,具有廣闊的產業化應用前景;人獸共患病檢測與防控技術創新中心建成的實驗室通過CNAS認可,標志著學院在動物疫病檢測、診斷與防控領域的服務能力邁上新臺階,將有力推動區內肉羊產業轉型升級;河套特色農畜產品營養與高值化利用創新中心開發的高纖維營養食品和小分子肽產品,對延伸河套農畜產品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加強產學研用合作,重大科研項目實現重點突破。學院主動對接地方重大需求,與巴彥淖爾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農牧業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密切合作,在鹽堿地治理、肉羊產業提升、農機裝備智能化等關鍵領域精準發力,先后聯合申報并獲批“華蒙肉羊提質選育及羊副產物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等3項千萬級科技興蒙重大專項。學院積極拓展校際合作,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雙峰駝創新聯合體,對接中國農業大學持續推進總投資2000萬元的水利大科學裝置順利實施,并聯合申報獲批農業水利方向農高區重點項目1項,資助經費300萬元,標志著學院在重大科研項目組織申報和合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三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打通學術價值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道。學院以種業振興和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加強技術集成和系統集成,加快科技成果的凝練、熟化和產業化步伐,取得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學院1項科技成果榮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展現了學院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推動河套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實力;向日葵種質資源創新團隊通過基因克隆技術獲得3個抗鹽堿基因,為后續培育耐鹽堿向日葵新品種奠定了堅實基礎;學院參與培育的“華蒙肉羊”通過國家畜禽新品種審定,成為自治區肉羊產業轉型升級的“領頭羊”。學院制定出臺《河套學院科研項目級別認定和學術成果分類評價辦法》,強化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建設,鼓勵教師緊密對接行業企業開展橫向合作,近一年新增橫向項目7項。通過加強專利盤點,加大推廣轉化力度,上半年完成專利轉化2項。學院獲批自治區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面向巴彥淖爾市舉辦了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專題培訓班,新培養初級技術經紀人93名,為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人才支撐。
(四)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高層次人才集聚發展態勢強勁
一是創新實施高層次人才引育并舉戰略,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學院堅持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兩手抓,修訂完善了《河套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分類認定與管理辦法》,從人才引進渠道、待遇保障等方面提供精準服務,2024年新引進博士9人,為學院事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學院高度重視在職教師學歷層次提升,大力支持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全院在讀博士生總數達到83人。目前,學院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30人,占專任教師比例20.8%,為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學院主動對接國內一流高校,以學科共建、平臺合作、項目引領等方式,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等知名高校在農學、水利等優勢特色學科領域的合作交流,著力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學科領軍人才培養。學院堅持“一人一策”,精準施策,構建學院、團隊、企業協同培育機制,青年學術骨干脫穎而出。學院進一步落實高層次人才激勵保障政策,通過提高年薪、提供科研啟動經費、落實住房和家屬安置等方面的傾斜支持,極大提高了人才獲得感和向心力。2024年,學院為高層次人才發放年薪、住房補貼共計254萬元,落實科研啟動經費241萬元,為高層次人才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加強青年教師和“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教師教學科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制定修訂《河套學院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與管理辦法》,每年選派40名以上教師赴企業一線開展應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開展生產實習實訓指導,學院“雙師雙能型”教師占比達到30%以上。學院全面推進人事制度改革,修訂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績效工資等管理辦法,對在重大科研項目、成果、獎項和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人員,單列指標、開辟“綠色通道”,并在崗位晉升和考核獎勵等方面予以傾斜。學院進一步加大優秀兼職教師聘用力度,參與“銀齡教師支教計劃”,充分利用退休優秀教師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豐富經驗,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書育人、科研創新實力。
三、學院“十五五”時期重點項目謀劃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河套學院主動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聚焦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謀劃設計了一批事關學校創新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引領性項目。現重點匯報以下兩個重大項目:
(一)河套學院生態農業經濟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建設工程
一是項目背景。“河套學院生態農業經濟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建設工程”是立足學校農科優勢特色,主動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項目。該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旨在打造全區乃至全國知名的生態農業經濟研究高地,為區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是建設目標。通過2年左右建設期,基本建成設施先進、功能齊全、運行高效的生態農業經濟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發平臺,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打造高層次創新團隊,研發一批填補國內空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態農業關鍵技術,建設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科技服務。
三是建設內容。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建設科研實驗綜合樓,總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設生態環境監測、土壤與肥力、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科研實驗平臺;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總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教學實踐基地1500平方米和50畝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開展實踐教學和技術示范;建設信息化與數據中心,搭建生態農業大數據平臺,提供智慧農業解決方案。
四是實施路徑。項目擬通過“政、產、學、研、用、金”六方聯動,充分發揮學校在生態農業領域的人才和科技優勢,廣泛吸納政府、行業、企業和金融機構等各方資源,構建緊密型創新生態系統,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條,助力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服務區域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
該項目緊密契合“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要求,高度吻合內蒙古加快構建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戰略部署,必將形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為學校“十五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的跨越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二)河套學院北疆文化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項目
一是項目背景。“河套學院北疆文化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項目”是立足學校藝術學科特色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巴彥淖爾建設國內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龍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7000萬元,總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旨在整合校內外文化藝術資源,著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北疆地區文化藝術教育實踐高地。
二是建設目標。通過2年建設,基本建成功能完善、開放共享的高水平文化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形成藝術教育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新格局。建設美術、音樂、舞蹈、影視等一批藝術專業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基地,建立非遺文化傳承平臺,打造影視動畫創作和文創產品開發轉化基地,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支撐。
三是建設內容。項目主要建設美術學院教學樓,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設計等實踐教學工作室;音樂舞蹈劇場,包括音樂廳、劇場、舞蹈排練廳等功能區;非遺文化傳習所,建設刺繡、泥塑等實訓室;影視動畫實訓中心,建設影視實訓基地、動畫創作基地,配置先進軟硬件設備;文創產品研發中心,建設文化創意設計、生產加工和展示交易平臺。
四是實施路徑。充分發揮河套學院在藝術教育領域積累的資源、品牌和人才優勢,積極爭取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相關部門支持,與知名文化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共建高水平實踐教學基地。推動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大力開發具有北疆特色的文創產品,搭建文化產業孵化平臺,推動文化藝術成果轉化。深度參與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建立健全校地互動、產學共贏的合作機制,助力提升巴彥淖爾城市文化軟實力,促進區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該項目是學校服務國家文化強國戰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辦學特色優勢、彰顯辦學社會貢獻度的有力舉措,對于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推動巴彥淖爾建設文化旅游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綜上所述,“十五五”期間學院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四個面向”,聚焦內蒙古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始終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院改革發展的時代課題。學院將持續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科教協同,加快推進區域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內蒙古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