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下鄉”活動
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進入90年代以后,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對于“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活動方針的側重點有所變化,更加偏向于為社會作貢獻,倡導大學生用自身所學的知識為企業或農村排憂解難,出謀劃策,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1997年,中宣部提出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后,團中央主動與之聯系,把“三下鄉”活動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三下鄉”活動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打品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得到了基層黨政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成為新形勢下對青年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1997年第10期《中國共青團》雜志對“三下鄉”活動的相關報道
1997年5月26日中宣部、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大中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大學生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后備軍,應該發揮知識技能的優勢,為農村建設服務,為農民群眾服務。廣大的農村需要大學生去發揮聰明才智,大學生也需要到農村去,在服務農民群眾的實踐中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通過“三下鄉”,大學生可以改造世界觀、價值觀,把農村建設的需要和青年學生的成長很好地結合起來,走正確的成長成才道路。此外,“三下鄉”活動架起了黨和政府與農民群眾之間的又一座橋梁,通過青年學生的下鄉服務,體現出黨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關心。
此后,活動堅持“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原則,在“傳授科技知識,傳播現代文明,倡導社會新風,培養時代新人”的活動口號指引下,各高校組織大學生深入到貧困地區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農業生產技術推廣與轉讓、醫療衛生、文藝演出等志愿服務活動,切實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緊密結合大學生思想認識實際,把學生自愿參加與普遍要求結合起來,把組織選派與市場選擇結合起來,把暑期下鄉與平時下鄉結合起來,把組隊下鄉與分散下鄉結合起來,把點上服務和面上服務結合起來,把“作貢獻”與“長才干”結合起來,形成了良好的運行機制。
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發布后;2005年,團中央、教育部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 [2005]3號),文件第四條提出:“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是新形勢下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有效載體。要廣泛發動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等時間開展“三下鄉”和“四進社區”活動。高校要更加主動地與地方溝通,進一步明確實踐服務的內容,根據需求選派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組成團隊,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當地團組織要在黨政的領導和支持下,與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安排好活動的時間、地點和具體內容。”
這個活動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成長成才的需要,順應了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人才培養效益,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