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
北京市青年志愿墾荒隊隊旗
20世紀5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發展農業、增產糧食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黨中央就把有計劃地墾荒,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作為發展農業的一個重要措施,并且把墾荒納入了規劃。
1955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派出中國青年代表團赴蘇聯學習共青團工作經驗,行程中對蘇聯共青團組織城鎮青年遠征墾荒,建設共青城的情況進行了考察。蘇聯在兩年里一共動員了27萬城市青年移民墾荒。此舉既解決了蘇聯的糧食短缺,又解決了城市青年就業問題。
代表團回國后,向黨中央匯報了蘇聯的做法,認為“從城市中動員年輕力壯、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墾荒工作是有好處的,也是今后解決城市中不能升學和無職業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
這個意見得到毛澤東的重視。6月27日,中共中央轉發了這個報告,并在批示中明確指出這個報告“很有參考價值”。
7月1日,團中央向青年團華南工委、各省市委發出了《關于組織青年參加邊疆建設問題的一些意見》,青年團在這方面應起積極的突擊隊作用,并提出要“動員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學的初中、高小畢業生及其他失業青年參加墾荒工作”。
7月27日,胡耀邦又主持起草了青年團中央向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報送的《關于響應黨的號召,組織青年參加開墾荒地的幾項意見》,向黨中央較為系統地提出了組織青年參加墾荒的計劃。
團中央提出讓北京帶個頭組織青年向荒山、荒地、荒灘進軍,然后在全國動員青年參加墾荒活動。會后,團北京市委立即進行了部署,準備先找幾位青年發起,然后再在團員、青年中進行動員。
就這樣經過團中央和團北京市委的認真細致的工作,最后確定了5位發起人,除楊華、龐淑英外,還有南苑的青年團員李連成、李秉衡和朝陽的青年團員張生三個人。他們都是最堅決、最積極,一定要去墾荒的人,都是各鄉、村的團干部。
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在家中接見了這5位發起人。胡耀邦問他們是否真愿意去墾荒,有什么困難和要求?他們都一一做了回答。耀邦同志還勉勵他們說,在渺無人煙的荒原上建立新的村莊,將會碰到許多困難,你們必須以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迎接困難、戰勝困難。
楊華等五人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報紙上發表了倡議書,在北京及全國廣大青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很多青年紛紛報名。青年團北京市委從報名的青年中挑選出60人作為首批隊員,組成全國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
8月30日,墾荒隊出發,首都各界青年1500人舉行歡送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大會。在會上團中央書記胡耀邦發表了題為《向困難進軍》的講話,他說:“我代表青年團中央歡送你們,歡送你們到偉大祖國的邊疆——黑龍江去開荒。你們是光榮的第一隊,是中國青年的一個有意義的創舉。”他號召墾荒隊員“要向困難進軍!有一千條困難,就要打破一千條,有一萬條困難,就要打破一萬條。”
胡耀邦還代表團中央親手把一面繡有“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的隊旗授給墾荒隊,楊華代表墾荒隊莊重地接過這面旗幟。在歡送會上,楊華代表全體墾荒隊員表示決心:堅決響應毛澤東主席的號召,一定做到開發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我們踏上拓荒之路,要由一個光榮的北京人變成一名光榮的北大荒人。歡送會結束后,墾荒隊員背著背包走向北京前門火車站,沿途有1000多名北京市民夾道歡送。
9月3日,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到達祖國北部邊陲黑龍江省蘿北縣。
墾荒隊員們剛進墾荒點時,沒有房子,大家在荒原上搭起了第一個帳篷。60名隊員就擠在一個單帳篷里,女隊員住“二樓”,男隊員在地上鋪上厚厚的草,住“軟臥沙發”。
9月10日那天,在蘿北的荒原上隆重地舉行了開荒儀式。60名墾荒隊員,莊嚴地舉起右手,向黨和人民發出了堅定的誓言——
“我是一名青年志愿墾荒隊員,我志愿來到蘿北縣。面對祖國的河山,腳踏邊疆的荒地,背負人民的希望,我們宣誓:堅持到底、不做逃兵,要把邊疆變成家鄉,勇敢勞動,打敗困難,要把荒地變成樂園。服從領導,遵守紀律,決不玷污墾荒隊的旗幟。完成計劃,爭取豐收,為后來的青年開創道路。倘若我違背了自己的誓言,辜負了黨的教導,我愿受集體的制裁。我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實現自己的誓言。”
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員們,經過一年的奮斗,取得可喜的成果。開墾荒地1800畝,生產糧食14萬公斤,建房1200平方米。涌現出29名勞動模范,35名播種能手,44名農具手。
墾荒隊員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經受住考驗,站穩了腳跟。三年后,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開荒達10500畝,生產糧食90萬斤,養馬240匹,建房4120平方米。
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建立的“北京莊”與天津、河北等青年志愿墾荒隊建立的農莊合并發展成了共青農場,這個農場共開荒58.5萬畝,累計生產糧食10億多斤,每年上繳國家6000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