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中央團校
培訓團員中的骨干,一直是共青團十分重視的工作。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團中央或地方團委就曾提出要辦團校并開辦過規模不同的團訓班,團蘇區中央局建立后,曾在瑞金開辦過專門培訓團干部的列寧團校。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團中央恢復工作不久就于1936年八九月間在陜西省保安(今志丹)縣開始籌辦中央團校,并于9月開始培訓團干部。當年10月,魯迅逝世。為紀念魯迅和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要求,在11月7日舉行開學典禮時,中央團校正式更名為魯迅青年學校。該校由賴大超任校長,黃靜波任副校長,揭俊勛負責軍訓和后勤。
在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領導下,先于1937年10月以西北青年救國會的名義在陜西涇陽縣開辦了安吳青訓班,后來由于國民黨當局搞反共摩擦,青訓班于1940年4月13日按中共中央電報通知撤回延安。在安吳青訓班回撤延安前,中共中央為培訓青年干部,于1940年1月在延安開始籌辦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并于當年3月開課。
1941年8月,澤東青年干部學校與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合并為延安大學。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提議在各解放區試建青年團組織以后,便開始考慮培養建團骨干工作。1947年8-9月間,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在河北省建屏縣(今屬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解放區青年工作會議。
會議閉幕時,中央青委書記馮文彬在題為《青年工作會議結論》的報告中說:“中央工委指示青委要辦大規模的青運講習所,最遲半年后請晉冀魯豫、山東、晉綏、陜甘寧、晉察冀、冀熱遼等地都送學生來”,這實際上是向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的辦團校的要求。1948年6月,中共中央青委起草完成了《青年團干部訓練學校教育計劃(草案)》。
這個計劃指出,辦團校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新思想、新作風的青年團干部,準備擔任城鄉的建團工作,為青年團建立堅實的基礎。該計劃還提出,本訓練學校的籌備機構暫附設于華北局黨校,并立即開始招生。這時,一些來自解放區的青年干部和平津地區的地下工作者相繼來到華北黨校所在地崗上村,中央青委在華北黨校內開辦了青年班,亦稱華北黨校六部,開始培訓青年工作干部。
同年9月,華北黨校六部獨立出來,并遷到平山縣兩河村,中央團校第一期普通班也正式開學。正式成立的中央團校由馮文彬任校長,榮高棠任教育長,張凡和宋養初任副教育長,李夢華和馮銘任組教科長。中央團校第一期學員共488人,他們分別來自解放區和平津地區地下黨組織領導的青年組織。
河北省平山縣兩河村中央團校舊址
中央團校第一期學員畢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