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俊,男,漢族,198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河套學院專任教師。2000年-2012年在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就讀,2004年獲工學學士學位(環境工程),2007年獲工學碩士學位(環境工程),2012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有色金屬冶金)。博士畢業后,王岳俊同志選擇了回到家鄉,回到科研力量相對薄弱的內蒙古西部區,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一、甘于奉獻建團隊
入職河套學院后,王岳俊注意到學院沒有生態環境保護類相關專業,而周邊企業又有大量相關人才需求,心中焦急萬分。他根據環境科學的特點,在學院的支持下,組織了一批有化學專業背景的中青年教師,組建了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方向的教科研團隊,填補了河套學院在環境科學、生態科學方面的空白,開始了家鄉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的踐行之旅。
目前,該團隊正在結合巴彥淖爾市產業特點,開展環保方面的教科研工作。從2016年的“零起步”至今,共獲批各級項目12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自治區級項目2項,涉及到巴市重點工業企業的廢渣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廢水處理、環境材料開發等方向。2017年,王岳俊成功入選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
在團隊建設中,王岳俊甘于奉獻,每有新的科研思路,都會與大家分享。對于此,他表達了自己的理念:“現在我們這里環保方面的科研工作還是剛起步,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必需去做。有團隊和我一起做,可能在十年內就把我自己兩輩子想做的科研做完了,對我們都是好事,對我們家鄉,對我們學校也是好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科研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成長”。與此同時,王岳俊能做到低調謙讓,不爭功,不奪利,受到了同事們的廣泛好評。
二、面向社會獻服務
去烏梁素海,去陰山沿線冶金化工產業的工業園區,去河套灌區農田實地調研是他工作之余的“郊游”。
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后,王岳俊就巴彥淖爾紫金有色金屬有限公司一直存在的冶煉廢渣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難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并與該企業簽訂了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協議,成功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在2016年5月的一次調研途中,王岳俊與內蒙古天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偶然相識。之后,王岳俊主動去企業拜訪學習,并在當年9月份促成河套學院與該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聯合開展環保項目研究,促進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2017年,王岳俊與該公司聯合申報的“無機高效吸附應用與示范研究博士科研工作站”作為巴市第一批博士工作站,獲得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科技局批準。
2018年8月和11月又分別組織科研團隊赴烏拉特前旗、后旗調研了烏梁素海生態治理和冶金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并在與當地政府、企業溝通交流中提出了相關建議,受到了當地企業的歡迎,目前已經與多家企業進行了產學研合作的聯系。
三、勤于學習做貢獻
2017年,市委政府邀請中國科學院傅伯杰院士來我市系統謀劃和推動生態修復等工作。為向專家學習,把知識留在家鄉,王岳俊在市委政府和河套學院的支持下,多次與傅院士專家團隊對接合作,于2017年11月23日,在河套學院成立了“巴彥淖爾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傅伯杰院士、常志剛書記、張曉兵市長親自到河套學院進行揭牌。2018年3月,王岳俊制定了“巴彥淖爾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的研究內容和方向;4月完成了建站答辯,將院士工作站升級為自治區級的工作站。多次陪同院士團隊和市領導、院領導赴烏梁素海、烏蘭布和沙漠等地進行生態調研,積極配合院士科研團隊開展工作,為我市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獲得國家項目支持貢獻了力量。
在王岳俊教科研團隊的學科支撐下,河套學院在2016年向應用化學專業開設了《環境監測》課程,在2017年開設了“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專科專業。2018年1月7日在巴彥淖爾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在河套學院成立生態與資源工程系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王岳俊及團隊成員作為班底積極籌建,2018年9月,該系正式掛牌,并將于2019年9月招收第一批“環境科學與工程”和“生態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
四、腳踏實地樹師德
教學中,王岳俊本著“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原則,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核心問題進行學生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并不忘對學生生活方面的關心關懷。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課程輔導;主動聯系用人單位推薦畢業生;對生活上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貼幫助。
在完成專業教學之余,王岳俊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也非常關注。他作為指導老師成立了河套學院環境保護協會。目前該協會正在籌劃“弘揚生態文化,共塑生態文明”的中小學宣講活動,計劃從娃娃抓起,廣泛普及生態文明理念,促進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王岳俊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工作才剛上路,并將永遠在路上。可以預見的是,在眾多像王岳俊科研創新團隊的堅持與成長下,巴彥淖爾、內蒙古定能將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