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方馆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欧码的XL是亚洲码

加入收藏 | English

黨領導新中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作者: 時間:2021-11-10 點擊數:

新中國防災減災救災史,是一部黨領導人民應對挑戰、戰勝災難、不斷前進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經受了三年困難時期、唐山大地震、98特大洪災、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考驗,我們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領導人民勝利渡過難關,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繼往開來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一、黨領導新中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歷程

不論是革命、建設、改革時期,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領導下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適應不同時期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需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為主線,堅持底線思維,發揚斗爭精神,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防災抗災基礎薄弱,長江、淮河、漢水、海河流域又接連發生嚴重水災,對鞏固人民政權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帶來重大挑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關心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毛澤東同志指出“必須繼續認真地進行對于災民的救濟工作”,作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指示。周恩來同志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親自確定“防止水患,興修水利,以達到大量發展生產的目的”水利建設基本方針,邢臺大地震發生后3次赴災區指揮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在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的過程中逐步得到加強。不斷強化組織領導。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內務部賦予救災職能,1950年先后成立中央救災委員會、中央防汛總指揮部,強化救災工作統籌協調;1952年東北航空護林中心成立,1957年林業部成立護林防火辦公室,強化全國護林防火工作管理;1953年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成立,1971年國務院直屬管理的國家地震局成立;1978年5月民政部成立,下設司局專門負責農村救災工作。不斷調整完善方針政策。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關于生產救災的指示》,明確“節約防災、生產自救、群眾互助、以工代賑”的救災方針;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4年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設計規劃出臺;1952年3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防止森林火災問題給各級黨委的指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關于嚴防森林火災的指示》,明確森林防滅火要求。不斷實施江河治理和重大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七大江河進行系統性治理,長江荊江分洪工程、治淮工程等防洪工程相繼開工,常遇洪水災害得到初步控制。這一時期,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發放救濟糧、安置逃荒災民、以工代賑、鼓勵生產自救等措施,基本實現了“不餓死人、不凍死人”的目標。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改革中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和能力建設,推動防災減災救災事業快速發展,以2003年“非典”應對為標志,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形成了單災種為主分級分部門管理工作格局。地震應對方面,1983年國家對省級地震工作機構進行調整,實行國家地震局為主、地方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2000年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強化中央和地方、軍地、部門之間抗震救災統一協調。森林防火方面,1987年“5·6”大火之后,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成立中央森林防火總指揮部,1988年更名為國家森林防火總指揮部,我國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全面加強,同年將森林部隊列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序列,全部實行現役制,1999年調整為武警總部和國家林業部門雙重領導。防汛抗旱方面,1992年成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建立了專群結合、軍地結合、平戰結合、洪旱結合的防汛抗旱搶險隊伍。綜合減災方面,1989年成立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后更名為國家減災委員會,統籌規劃全國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于1994年3月在國務院審議通過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將減災作為保障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一;于1998年4月以國務院名義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減災規劃(1998—2010年)》,首次以國家專項規劃形式部署防災減災救災重點任務;于2006年將救災工作方針優化調整為“堅持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生產自救”。

這一階段,國家先后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且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組織興建了一大批防震減災、防風防潮、生態保護等防災減災工程,建立了包括地面監測、海洋海底監測、天空監測等立體監測體系。1998年特大洪水后,黨中央作出災后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重大戰略部署,全面開展堤防達標建設、中小河流治理。

第二個階段,實現了從單災種防范應對向多災種綜合管理轉變。針對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和不足,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決策,以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防范應對為切入,將防災減災救災納入應急管理范疇。2005年7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應急管理工作會議,強調各級政府要以“一案三制”(預案、體制、機制、法制)為重點,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2006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首次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作為突發公共事件實施統一管理。2006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自上而下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同時,建立中央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健全中央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初步建立全國救災物資儲備網絡。2007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頒布實施,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明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責任、義務和權利,以此為標志,我國突發事件應對工作走上法治化、規范化之路。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擺上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就防災減災救災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體現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強調高度重視和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地震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探索出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恢復重建新路子”。2015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努力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時指出,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2018年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以來,黨中央將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布局統籌推進,構建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邁出堅實步伐,防災減災救災實現融合發展。2018年3月中央決定組建應急管理部,整合水旱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地震地質災害防范救援和減災救災等相關職責,全面增強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系統性、整體性。2018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研究部署和推動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我國自然災害抗御能力。2018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授旗并致訓詞,提出了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四句話方針”。2019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國外應急管理有益做法,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這些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理念、原則、目標、路徑、方法和要求,蘊含了豐富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為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事業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的發展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基本形成,防災減災救災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成功應對重特大災害,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有效應對了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2014年云南魯甸地震、2016年長江太湖大水、2018年金沙江和雅魯藏布江四次堰塞湖、2019年“利奇馬”超強臺風、2020年長江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澇災害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災害。據統計,2013—2020年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倒塌房屋數量的均值,比2001—2012年均值分別下降86%、85%。特別是,2020年發生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下降至279人(1998年為4150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低。全國“十三五”期間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較“十二五”期間分別減少39%、41%,防災減災救災成效顯著,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管理改革縱深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法制不斷完善。改革完善應急管理體制,自上而下組建應急管理部門,將與防災減災救災相關的防汛抗旱、減災委、抗震救災、森林草原防滅火等議事協調機構整合到應急管理部門,基本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初步形成。在實踐中建立完善相關方面協同聯動機制,健全自上而下的應急指揮平臺體系和部、省、市、縣四級貫通的應急指揮信息網,探索建立預警提示、動態研判、快速響應、跟蹤指導等工作機制,基本形成“扁平化”組織指揮體系和“一體化”防范救援救災運行機制。制修訂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為基本法,以各行業領域單行法為支撐的防災減災救災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全國修訂各類應急預案780余萬件,形成了以《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為龍頭,各級各類應急預案為支撐的國家應急預案體系。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實現了防范環節關口前移、救援環節提前預置力量物資、救災環節快速響應、恢復重建環節統籌實施的重大轉變。

(三)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加快建設,防災減災基礎能力明顯增強。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點工程建設,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面推進,試點地區建立了省、市、縣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基礎數據庫,摸清了災害綜合風險底數。強化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我國已建成5級以上堤防31.2萬公里、水庫9.88萬座、國家蓄滯洪區98處,形成比較完備的防洪工程體系,工程的防洪標準顯著提升,大江大河基本具備了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持續實施,地震發生地區人員傷亡明顯減少。全國建成應急避難場所1.3萬余座,總面積約4.7億平方米,可容納約1.5億人。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和全國綜合減災示范創建工作,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

(四)力量物資裝備保障不斷加強,搶險救援救災能力顯著提升。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適應“全災種、大應急”需要,在救援理念、指揮聯動、專業訓練、保障機制等方面加快轉型升級,成為我國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大力發展地震、危險化學品、礦山以及山岳、水上、鐵路、電力等行業領域專業救援隊伍;針對地震災害突出情況,組建102支重型地震專業救援隊和248支輕型地震專業救援隊;大力支持社會救援力量和應急志愿者隊伍發展,全國共有社會應急隊伍2000余支;初步構建形成了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以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堅持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相補充、政府儲備和社會儲備相結合、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相銜接,“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不斷健全;國家防總在31個省(區、市)設置46個中央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中央防汛抗旱物資5大類87種。建立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初步建立以基層干部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體系和縣鄉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御責任體系。建立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系統、通信保障系統等平臺,航空消防救援力量從無到有不斷增強,為森林草原火災打早、打小提供重要保障。減災衛星、無人飛機、大數據和遙感技術等廣泛應用,構建覆蓋全國的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基本形成“天、空、地”一體的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通信保障系統。

三、主要經驗和啟示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黨領導下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發展,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防災減災救災之路,取得的經驗彌足珍貴,對于推進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事業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掌舵領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成功應對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自然災害,有效化解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安全風險,創造了許多搶險救災、應急管理的奇跡,靠的是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政治優勢、制度優勢,靠的是各級黨委政府在重特大災害事件防范應對中組織協調各方凝聚形成強大合力。每一次重大災害,中央領導同志都高度關注,第一時間作出指示批示,親赴災區指導指揮,深入一線,率先垂范,為高效科學搶險救援、救災救助、災后重建等注入強大動力。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毫不動搖堅持思想建黨政治建隊,毫不動搖打造一支堅決聽從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指揮的防災減災救災隊伍,不斷增強事業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我們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在領導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終保持著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每一次抗災救災行動都成了一次暖民心、聚人心、增信心的過程。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必須始終堅守人民立場、永葆人民情懷,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實在每一項具體工作中,落實到每一次實際行動上,最大程度保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必須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我們黨生于憂患、成長于憂患、壯大于憂患,黨和國家事業是在應對各類風險挑戰中不斷前行的。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必須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把抗洪和防洪、抗震和防震、滅火和防火以及治標和治本統一起來,持續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與風險區劃相適應的國土空間防災減災救災規劃體系,把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貫穿經濟發展、社會治理、鄉村振興各方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四)必須堅持“兩個根本”、源頭治理。在長期的災害風險防控實踐中,黨領導下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經歷了從抗災救災為主向源頭防控的重大轉變,現在更加注重尊重客觀規律、找準本質問題,更加注重從根本上消除災害事故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要繼續推進理念變革、制度變革、管理方式變革,解決關鍵性和根本性問題,深化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提高領導干部風險意識和應變能力,加快補齊指揮機構設置、部門職責界定、專業人才支撐等短板弱項,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重大工程建設等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規劃,建立健全全方位、立體化的風險防控體系,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效果和質量。

(五)必須堅持依靠科學、精準管控。科學技術是戰勝大災大難的有力手段。隨著我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壯大,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衛星遙感、雷達監測等科技和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應用不斷擴大,為防范應對重大災害風險提供了重要保證。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更要加強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預報預警能力技術攻關,加強無人機、機器人等適應復雜環境和極端條件下搶險救援現代化、智能化裝備研發應用,加快建設國家級產學研一體的研發基地,培育一批破解關鍵問題和科技難題的重點實驗室,培養一批防災減災救災專業人才,實現風險治理精準、預測預警精準、搶險救援精準、恢復重建精準。

(六)必須堅持依法治理、落實責任。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把防災減災救災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依靠法治統籌各方關系、明確各方責任、規范各方行為,才能在社會深刻變革中實現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發展既生機勃勃又有力有序。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要總結防范應對重大災害風險的實踐經驗,加快研究制定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組織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防災減災救災責任制,制定完善隱患排查、預警響應、應急指揮、社會參與、調查評估等標準規范,運用法治的力量固根基、揚優勢,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七)必須堅持依靠群眾、社會參與。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中蘊藏的無窮智慧和力量,是防災減災救災事業發展源源不斷的資源和動力。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要善于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推動防災減災救災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利用防災減災救災培訓基地、科普體驗場館等開展形式豐富的實踐演練活動,激發公眾興趣,增強培訓效果,切實提高群眾風險防范意識和災害應對能力。完善公眾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機制和措施,規范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八)必須堅持傳承優良作風、發揚斗爭精神。在氣壯山河的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斗爭中孕育了偉大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涌現出了大批沖鋒在前、不畏犧牲、敢于斗爭的先進模范,用忠誠、擔當、奉獻唱響了時代最強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寶庫。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必須弘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持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四句話方針”不動搖,堅持政治機關建設和紀律部隊建設標準不動搖,堅持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的作風建設不動搖,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能夠經得起各種風險考驗的高素質專業化防災減災救災隊伍,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使命提供堅強保證。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創新、擔當作為,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河套學院科技處 | 版權所有  地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云中大街河套學院    技術支持:河套學院網絡中心

 

<label id="mfuuu"></label>
    <menuitem id="mfuuu"><rp id="mfuuu"><em id="mfuuu"></em></rp></menuitem>
      <menu id="mfuuu"></menu>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碌曲县| 富民县| 呼图壁县| 庆阳市| 铅山县| 龙里县| 麻阳| 洪泽县| 成安县| 承德市| 舒兰市| 鄂温| 荆门市| 石家庄市| 思茅市| 余江县| 察雅县| 莒南县| 德州市| 古浪县| 宿迁市| 青海省| 武强县| 文成县| 汉寿县| 平顶山市| 腾冲县| 梁河县| 荥经县| 米易县| 佛坪县| 眉山市| 濮阳县| 闸北区| 清远市| 错那县| 陵川县| 公主岭市| 天祝|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