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縱觀歷朝興衰,興盛之世離不開一個“儉”字,衰亡之世莫不在一個“奢”字。歷史上,無數(shù)先賢嚴于修身、勤于律己,以儉樸清廉為榮,以奢靡浪費為恥,他們的故事直至今日對我們?nèi)杂袉l(fā)與裨益。
王羆是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的著名將領(lǐng),也是一名勤于政事、清廉剛正、疾惡如仇的能臣。王羆一生守荊州、戰(zhàn)沙苑、鎮(zhèn)河東,驍勇善戰(zhàn)、功勛卓著,曾留下“老羆當?shù)琅P,貉子那得過”的英雄壯語,羆是一種巨大的熊,這句話中的“老羆”一語雙關(guān),既指動物,也指王羆自己。但王羆留給后世津津樂道的,還是待客撤宴、不棄瓜皮等節(jié)糧惜糧的精彩故事。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久經(jīng)戰(zhàn)陣的王羆對此自是了然于心,因此遇到戰(zhàn)事,王羆首先重視的是糧食問題,確保將士們不因無糧而影響戰(zhàn)力。在任荊州刺史期間,梁軍圍困了荊州城,即使是在城中糧草告急的情況下,王羆也沒有開小灶,而是親自煮粥,給將士們“均分食之”。每次朝廷賞賜,王羆都要自己稱量酒肉分給將士。有些人覺得一個大臣干這樣的事過于瑣碎,對此頗有微詞,但是戰(zhàn)場上餓過肚子的王羆依然堅持這一做法,因為他知道在糧食有限的情況下,更要均分以平人心,以振士氣。
王羆在華州時,設(shè)宴招待從長安來的臺使(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派出的使者簡稱臺使)。這位使者在吃薄餅時,只吃中間松軟的部分,至于薄餅邊沿比較硬的部分則全部扔掉。惜糧如命的王羆一時間看不下去了,便起身說道:“耕種收獲,用掉多少功夫,灑掉多少汗水!打下糧食來,又磨成面,再做成餅,花掉多少力氣!你這樣只吃餅心不吃餅邊,看來是不餓。”隨即命令下屬撤去飯菜,臺使聞言也是又羞又驚,慚愧不已。
有一次,王羆與客人一起吃瓜,客人在削瓜皮時削得很厚,將不少瓜肉也削了下來。王羆看了很不滿意,于是便當著客人的面,把客人扔在地上還帶著不少瓜肉的瓜皮順手撿起繼續(xù)吃。客人見此滿面愧色而去。
王羆嚴于修身、節(jié)糧愛糧的行為收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當時,關(guān)中饑荒,可西魏此時卻要征調(diào)百姓糧食為軍糧,規(guī)定如果有人隱匿不交,便要加重處罰。百姓本就糧食不多,朝廷又催促得緊,最終只得紛紛逃亡。但是,在王羆的轄區(qū)卻是另一種光景。因為王羆以信著稱,特別是他平時勤儉節(jié)約、清貧樸素,所以深受當?shù)匕傩諓鄞鳌R虼耍蠹倚母是樵咐U納軍糧,沒有隱藏不交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王羆不僅治政有方使民有糧,而且還深得人心使民納糧。
“情安儉率,志在公平”是王羆一生的寫照,他始終堅持清廉節(jié)儉的人生信條,即使身居高位,家里的舊宅子一直沒有進行過修繕。雖然他去世的時候家徒四壁,但是卻為后人留下了節(jié)儉清正的永恒財富。(張楚悅)
(轉(zhuǎn)自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