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旅途上,會時常面對功名利祿的誘惑。誘惑越大,越要保持冷靜清醒,多想想為什么、憑什么,少點私心、少點雜念、少點非分之想,才能迎來“天地寬”。
晚清名將、湘軍水師主要創建者彭玉麟,是與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齊名的清末名臣,曾經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他卻先后六次辭去顯官要職。曾國藩對其有知遇之恩,他卻與曾國藩私下約定,不要保舉他做官。在給朝廷的一封奏折中,彭玉麟寫道:“治軍十余年,未嘗營一瓦之覆一畝之殖,未嘗請一日之假回籍調治,雖甚病未嘗一日移居岸上。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歸。”彭玉麟一門心思撲在事業上,并不貪圖官爵祿位,亦不留戀榮華富貴,因為在他看來,做事比做官重要。
縱覽中國歷史,有很多仁人志士始終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不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不論官職大小、身居何地,始終心憂百姓,不以外界環境的好壞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唐代詩人白居易早年因文采卓越受重用,曾擔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中年遭貶官外放,可他沒有自暴自棄,先是主持疏浚六井,解決杭州人飲水問題,后又在西湖修堤蓄積湖水,以便利灌溉。清末名臣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后遭誣陷,被革職發配新疆伊犁。在流放的三年多時間,他帶病興修水利、開墾屯田,修建“林公渠”“林公井”造福百姓,身體力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從古至今,有人因為干事創業獲得世人敬仰,也有人因為造福一方贏得人們贊譽,卻沒有人僅僅憑借官爵祿位而得到世人敬重。谷文昌曾經全家被下放到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當社員,但他毫無怨言,千方百計幫助生產隊發展生產,群眾看著金黃色的稻谷滿囤滿倉,親切地稱他“谷滿倉”。楊善洲1988年退休后,主動放棄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一頭扎進大亮山,帶領群眾義務植樹造林建成5.6萬畝林場。王繼才32年來默默守海島,不但從不抱怨收入少,還自掏腰包修碼頭,獲得榮譽后仍一如既往地巡島、觀海、記日志……無論是擔任領導職務,還是在平凡崗位,“發光的人”都將干事創業擺在職位、地位之前,將群眾利益視作首要之事。
在當下,有一些黨員干部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有的過于看重職務級別和生活待遇,不能沉下心來學習本領、鉆研業務、增長才干;有的貪圖安逸,拈輕怕重,不愿到艱苦地方和崗位工作;有的這山望著那山高,覺得單位“廟小”了,崗位“屈才”了……說到底,這些人心里裝的不是黨和國家的事業,而是把個人的功名利祿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陶鑄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體現的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胸懷和擔當。人生的旅途上,會時常面對功名利祿的誘惑。誘惑越大,越要保持冷靜清醒,多想想為什么、憑什么,少點私心、少點雜念、少點非分之想,才能迎來“天地寬”。(尉承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