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漢·班固)
譯文
有德行的人,端正自己的道義,不謀求個人私利,宣明自己的大道而不計較個人功利。
解讀
文中的誼通義,指合宜的道德、行為。董仲舒是漢代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漢武帝在位時派他到江都(今揚州)任宰相,輔助江都易王劉非治國理政。劉非是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哥哥,狂妄、好勇,由于董仲舒常以禮義來規(guī)勸劉非,所以劉非對董仲舒十分敬重?!罢湔x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是董仲舒對劉非的規(guī)勸:要講求正義不謀取私利,彰明道義不考慮功利。這番話對劉非的影響很大,在董仲舒的影響下,劉非摒棄爭權奪利的自私想法,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治理國家上,自此人民安居樂業(yè)。
縱觀中國古代傳統(tǒng)義利觀,義往往被仁人志士所推崇??鬃诱f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說的“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等,都鮮明地表達了重義輕利的處世觀。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始終懷揣著家國大義,他雖歷任御史、總督、巡撫、兵部尚書,位高權重,卻堅持以“讓得人,受得苦,才是享福之人”告誡自己,從不為個人私利而擅權亂政。1645年,史可法在任揚州督師時,遭遇清軍的大舉進攻,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史可法毫不屈服,一句“我早已準備好死在揚州,要我投降休想!”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堅守陣地。
深明大義,剛正無私,是共產黨人應有的品質。曾經,方志敏在獄中面對國民黨的“勸方自首,將功贖罪”,大義凜然高喊“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今天,雷鋒精神之所以歷久彌新,正在于其蘊含的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品質,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新時期的黨員領導干部,雖少了生與死的抉擇,但依然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與圍獵,唯有正心明道、防微杜漸,堅守為國家、為人民的大義,方能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董珺)(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