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哲學家、美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凡有大成就者,都有自己的修身治學態度和孜孜以求的學問之道,也就是諸多大師的成才之路、做人標準。北宋大文豪蘇軾之所以在宋代文壇成為大師級的文學家,與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有關,但是更主要的是他結合自身實踐,總結出十個字的治學理念。
他外放的種種經歷,閱讀的宗宗心得,使他人生豐盈、學養超群,更兼有一個學者的修身與治學態度。蘇軾講過一句治學箴言,那就是“厚積薄發”,激勵了無數后輩。令人遺憾的是,“厚積薄發”這條成語,在諸多工具書中竟然被忽略不計,這不能不說是編纂工作的一個不小的失誤。
我再三查閱這條成語,是因為有過一次討論。我在魯迅文學院做過幾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硏討班的班主任,京城的一位資深教授對學員們說:“你們要勤奮讀書,細心觀察。蘇東坡說過,厚積才能薄發。沒有足夠的閱讀和積累,是寫不出傳世之作的。”這位先生的話,我完全能夠理解,其義亦無可厚非。分歧的焦點就在:是厚積“才能”薄發嗎?
“厚積薄發”出自蘇軾的《稼說·送張琥》。張琥是蘇軾的好友,在他赴京城時,蘇軾寫下了這篇雜談式的送別文字,以種莊稼作比喻談做學問的道理。文章最后一句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于此矣。”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十個字概括了蘇軾人文生涯的經驗,前兩點關系到學人心態,后兩點關系到治學修養。“博觀”是指視野開闊,博覽廣采,求知似渴,讀書如命;“約取”是指眼光獨到,守住底線,沉潛低詠,去粗取精;“厚積”是指培植根莖,重視積累,完善結構,追求真理;“薄發”是指自我約束,落筆審慎,甘于寂寞,寧缺毋濫。蘇軾提出的這四點,構成了他的完整的學術精神,只有在這些方面加強修煉,才有望成為大學問家。
如果上述言論不謬,不難看出,“厚積才能薄發”是不合乎邏輯的。引用者把“厚積”和“薄發”誤解成因果關系。這顯然不是蘇軾的本意。如果要說條件,“厚積薄發”是并列關系的一個整體:只有“厚積薄發”,才能言人之所未言,寫出人人心中所有而筆下所無……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種治學精神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社會上曾流傳過“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說。其后果是一些人語文水平極差。有一位在數學領域深有硏究的數學家,除了出版過《高等幾何》《現代微分幾何學概論》等多部專著外,還發表了一百五十七篇數學論文。這位數學家指出:語文是各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工具,文理相通,語文學得好,閱讀寫作的能力就提高了,就有助于學好其他學科,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思路的敞開。有的理科大學生數理化還好,但寫實驗報告文理不通,錯別字很多,這樣,即使很有創造性,別人還是看不懂。類似情形,幾乎隨處可見,如寫小說的不讀詩歌,畫國畫的不看西洋畫,唱流行歌的不聽美聲,學西醫的看不起中醫,硏究歷史的不讀哲學,烹飪大師不研究營養學,管教育的不懂得育人,等等。一個沒有“厚積”的學者,就如同只吃一種食物的人,營養失衡,必備元素缺少,身體不可能真正健康。
厚積就是對知識的無窮盡追求,有了追求,還需有“薄發”的態度,才能達致成功。有一位成績卓越的偉大科學家,臨終時仍說:“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濱玩耍的孩子,真理的大海我還沒有發現。”有這種謙虛態度的人,肯定能做到“薄發”——知不足才能謹慎實踐,寧缺毋濫。(高深)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7年7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