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江西省考古所研究員陳柏泉來到況鐘故里江西靖安,陳柏泉在況鐘祠內發現了《秋江送別圖》,后入藏江西省博物館。關于這幅手卷的資料不多,該卷全長1338厘米,前半部分是二十五位士人的題詩,后半部分是畫家蘇復的《秋江送別圖》。本圖即其一部分,選自鄒建平、程慧寧發表于2011年第6期《收藏家》的《明人手卷秋江送別詩并圖卷賞析》一文。
“東尋西找,喜只喜真兇擒到。為民請命,顧不得拼卻烏紗帽。”這是昆曲名劇《十五貫》的唱詞,講述的是明代蘇州知府況鐘平反冤獄的故事。
無錫屠戶尤葫蘆借來十五貫錢謀生計,卻與養女蘇戌娟戲言是賣女所得。戌娟信以為真,悲憤離家。當晚,賭棍婁阿鼠闖入尤家偷走十五貫錢,殺人滅口后逃走,鄰居發現急忙報官查案。這邊,戌娟離家后偶遇伙計熊友蘭并結伴同行,追趕的差役懷疑二人有奸,又恰好從熊友蘭身上搜得十五貫銅錢,二人無辜被判死刑。幸好前來監斬的蘇州知府況鐘察覺端倪,以官帽為押上奏請求復審,明察暗訪后假扮算命先生才使真兇婁阿鼠認罪伏法。
昆曲《十五貫》是根據清初劇作家朱素臣的傳奇《雙熊夢》改編而來的,而《雙熊夢》一則由況鐘為熊友蘭、熊友蕙兄弟冤獄昭雪的事跡演繹而成,二則來源于宋代話本小說《錯斬崔寧》和明代短篇小說集《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貫戲言成巧禍》。
在此前的版本中,無辜者被誤斷為兇手蒙冤而死,百姓扼腕嘆息,痛斥判官草率糊涂。而到《雙熊夢》和《十五貫》中,救民于水火的官員況鐘出現了。這一情節轉變并非偶然,選擇況鐘作為明斷十五貫的主人公,一方面是百姓對清官能吏的推崇與期待,另一方面則是況鐘聲名遠播,早有“況青天”“包龍圖再世”的美譽,其為民伸冤、巧斷冤案的清官廉吏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敏捷干練出仕
況鐘出生在明代江西靖安一個黃姓人家。況家在元末農民起義中被殺得只剩一個孤兒況仲謙,孤苦無助的況仲謙被無兒延續血脈的鄰居黃氏收為養子,遂改姓為黃。黃仲謙育有黃鐘和黃鏞兩個兒子,臨終時讓黃鐘復姓。所以,四十七歲時,黃鐘又改回為況鐘。巧合的是,在傳統文化中,黃鐘為廟堂用的打擊樂器,也指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形容音律的美妙,后用來比喻賢能之士,有黃鐘大呂、黃鐘瓦釜之說。
況鐘實在無愧于黃鐘之名,他自幼勤勉好學、習知理義。二十三歲時,有人向靖安知縣俞益推薦況鐘。俞益剛來任職,正愁沒有合適的書吏,聽聞況鐘寫得一手好字又有真才實學,便借一次公干的機會,來到況鐘家里考考他的學問。俞益剛出了一個上聯“一扇千須動”,況鐘不假思索就對出了下聯“三梳萬發齊”。俞益心中驚嘆況鐘才思敏捷、對答如流,當即聘請他為縣衙書吏。古代官吏有別,書吏無流品、地位也不高,但工作卻十分重要,不僅要謄抄公文,更得熟知律令、幫助知縣處理官府事務。作為書吏的九年歷練讓況鐘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從政經驗,也加深了他對民生疾苦的體認。
三十二歲時,況鐘被推薦至禮部任儀制司主事,這是個六品官,幾年后因考績優異被越級提升為四品官儀制司郎中,其備受賞識的原因從修函造鼓一事中可知一二。據清人龔煒《巢林筆談》記載,況鐘在禮部任職時,君臣上早朝所鳴之鼓壞了,禮部打算派人重新造鼓,需草擬一封書函簡要說明造鼓要求,但請了幾個官員起草,都太過繁雜冗長且詞不達意。有人推薦況鐘試試,況鐘沉默片刻后奮筆疾書“緊繃密釘,晴雨同聲”八個大字,贏得滿堂喝彩。“緊繃密釘”提出了造鼓的工藝要求,“晴雨同聲”則明確了鼓的質量標準,如此簡明務實的文風,讓在座官員無不嘆服。
明宣德五年(1430年),況鐘被委以蘇州知府重任,皇帝在敕書中殷切囑托:“今慎簡爾等,付以郡寄,夫千里之民,安危皆系于爾,宜體朕心,以保養為務。”況鐘不負所托,留下了許多為民請命、懲惡揚善的千古佳話。
輕徭薄賦養民
蘇州本是江南富庶之地,卻因賦役繁重,民不聊生,加之地主豪強橫征暴斂,百姓“居則無容身之地,出則無投足之鄉,死亡交急”。況鐘到任時,蘇州各縣四年拖欠的賦稅已達七百六十余萬石。況鐘上書請求減免部分賦稅并將其折成錢鈔,未被朝廷采納。于是他另辟蹊徑,招募農民租種官田和民間的荒田,因官田稅糧比民田多出許多,他申請降低官田稅糧,按照民田之例起征,讓租戶有利可圖,大大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為進一步降低賦稅,他又上書陳情,要求減免被海水淹沒的官田稅額。在況鐘的力爭下,皇帝屢次下詔減輕蘇州的重賦,使得蘇州府所積存的倉糧每年有數十萬石之多,除荒年救濟流民外,還有富余替百姓代交各種雜賦和逋逃的租稅。由此,蘇州百姓得以免除高利貸的剝削,大批流亡他鄉的農民重返家園。此外,況鐘在蘇州興修水利、推行教化、勸課農桑,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革除積弊治吏
當時,蘇州奸吏舞法,故弊叢生,被稱為“天下第一劇繁難治”之所。況鐘上任伊始,府衙的屬吏們紛紛圍繞在他身邊,請示他如何處理文書、下達判詞,表面上畢恭畢敬,暗地里卻在察言觀色。況鐘佯作懵懂狀,全都按照屬吏的主張和意見辦理。吏員以為知府愚昧易欺,心中大喜。
過了些時日,等吏員們放松警惕原形畢露后,況鐘將他們召集起來詰問道:“我信賴你們,讓你們幫忙處理政務,你們卻舞文弄墨,該做的阻止我做,不該做的卻竭力要做,如此顛倒是非,該當何罪?”說完,便痛責了幾個最為貪虐的屬僚,于是“一府大震,皆奉法”。
況鐘出身書吏,深知吏員在官民之間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他嚴懲奸吏的同時,亦能設身處地為吏員著想,替他們說話。有一次知府衙門著火,負責的吏員們驚恐萬分,以為大難臨頭,但況鐘卻說“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當哉”,甘愿為此罰俸,保全屬吏。
有人把況鐘治吏成功的原因歸結為“誠”,不僅賞罰分明,更是以身作則,逐漸革除積弊,形成了“庶使奸貪無僥幸之門,正人有激揚之志”的良好風氣。
兩袖清風持家
況鐘在蘇州興利除害,深受百姓愛戴。宣德八年(1433年),況鐘三年任滿進京述職,蘇州百姓舍不得他離開,唱著“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思,因去后,愿復來,養田叟”的歌謠,帶著送別禮物等候在道路旁,挽留他繼續留任蘇州。況鐘深受感動,寫下一首《拒禮詩》:“清風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棉。慚愧士民相餞送,馬前灑酒注如泉。”他的確做到了“不帶江南一寸棉”,以至于“卒而歸葬,舟中惟書籍、服用器物而已,別無所有”。
況鐘不僅自己清廉守潔,對家人的要求也極為嚴苛,他的子女都能謹守父親清白為人的要求。況鐘的大兒子況寧每年會從江西老家到蘇州省親,起初有一些喜歡逢迎拍馬之人想送禮物討好他,為表明心意以絕后患,他在家門口貼出一張告示,嚴詞拒絕錢財賄賂。有一年,況寧即將返回靖安老家,他的文友知道況寧不會收禮,便集體創作了《秋江送別圖》贈予他。他們在畫中的送別詩序中寫道:“行李全無金半寸,詩囊惟有字千行。故鄉有問尊翁事,為說憂民兩鬢霜。”這幅畫清雋而雄強,寄托著蘇州文人對況鐘父子的深情厚誼。
況鐘一生節儉,沒有給后代積累什么錢財,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在一首《勉子侄詩》中告誡子孫:“膏腴竟作兒孫累,珠玉還為妻女瑕。師儉古箴傳肖者,取之不竭用無涯。”以詩言志傳達了他勤儉務實、尚德修身的治家理念。他在家訓中聲明,子孫即使才能平庸沒有經世致用之才,也要堅守清白高尚的節操。在如此謹嚴的家風下成長,難怪況寧被稱贊“舉止詳而不煩,與人和而不失于流,持己嚴而不越于禮,綽有父風。”
況鐘擔任了十三年蘇州知府,終因積勞成疾,卒于任上。靈柩返鄉之日,蘇州“郡民罷市,如哭私親”。幾個世紀過去了,《十五貫》的故事唱了一年又一年,為百姓坐公堂明鏡高懸的“況青天”永遠留在人們心中。(邱琳 劉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