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遹(1882年-1959年),字御秋,江蘇丹徒黃墟鎮人,民主政治家。曾先后參與新軍起義、武昌起義,袁世凱復辟后投入護國運動,解放后歷任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副省長等職。
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鄉賢,以守正規直、忠厚擔當的革命精神修身、齊家,在家中涵養克己親民的規矩意識,培樹樸素清廉的家庭風氣。他就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和先驅、新中國的建設者之一——冷遹。
經歷過革命洗禮的冷遹公私分明、嚴守小節、生活節儉,對自身要求極其嚴格。剛解放時,他時任華東水利部部長,在部里他拒坐專門為自己準備的車,工作時能不開電燈就不開,辦公用的紙張邊角也不浪費,公事用公家的筆、信紙、信封,寫私信即用自己買的紙和信封,從不占用公家一分一毫。冷遹不因自己的地位和經濟條件講究吃穿,喜歡布衣、布衫、布鞋,吃的飯菜也極其簡單,妻子有時早飯給他增加一只蛋,他都會讓給家人并打趣說:“今天為什么要這般犒賞我呀?”
冷遹對子女要求也頗為嚴格,他對子女最大的期望是立志高遠,貢獻社會。他常常教育子女要愛國憂民,立志為國家做些有益之事,雖然冷遹從不干預子女的活動和個人問題,但對子女入學和就業提出的希望,不是升官發財,而是希望子女有真才實學,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平時冷遹遇見不務正業、浮華混世的青年,總會加以教育,并且讓子女以此為戒,嚴加約束自身。他的子女最終也不負其期望,長子從事農業研究,次子從事企業管理,四個女兒從事教育工作,在不同領域都有所成就。
冷遹還要求子女從小就關心人民的疾苦,有心系百姓的情懷。曾經,冷遹小女兒放學回家,看見桌上擺著菜,肚里正餓,和兩個堂兄妹坐下來就吃,冷遹回家看見了,把小女兒叫去,問道:“菜的味道怎么樣?”“蠻好!”“你知道這菜的來歷嗎?這是一個人當掉他母親的皮襖買來的,你們怎么咽得下去?”說罷,冷遹便把那個送禮想請他幫忙的人找來,嚴肅地說:“現在天氣這樣冷,你怎么忍心叫老人家把皮襖脫下來?你不知道我的脾氣嗎?”接著叫身邊的勤務人員向那人要來當票,個人出錢到當鋪里把皮襖贖回來交還給他,還伸出援手,讓那人來鎮江住在自己家。原來,冷遹出身貧寒,他特別能理解貧苦百姓的艱辛,當年自己考武備學堂時,哥嫂也是將母親生前僅存的一件皮襖典當后換取考學的路費,這令他始終內疚。
冷遹非常重視家庭建設,嚴禁家人以他的名義四處招搖。他常年在外工作奔波,陪伴家人的時間不多,但他每次回家,總要告誡子女、家人,不要以他的名義行方便之事,不許家人乘用公家的汽車,不能使用公家的紙筆等物品,平時出門辦事更不能提他的名字,一切都要按規定來。同時,他要求家人勤儉持家、先人后己。有一年家鄉歉收,除夕一家人正忙著過年,冷遹卻愁眉不展,對妻子說:“簡單些吧,還有人家斷炊呢!”原來他是擔心歉收的農家過不好年,讓家人把家里的糧食分給鄉里。治家甚嚴的冷遹在家中也有溫情的一面,他喜歡在堂屋里踱來踱去,或坐在桌邊翻閱報紙、查看文件,有時妻子及兒女怕他太累,就讓孫輩們去摘下他的眼鏡,爬在他身上與他親熱一番,或表演節目給他看,這時,冷遹才會放下手中的工作,抱住孫輩們,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冷遹的家風家訓,體現了一個革命者特有的家國情懷,體現著凜然正氣和清廉之風,它像一面鏡子,告誡我們如何嚴以律己、謹慎用權、培樹家風,如何把好權力關、親情關。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革命先驅和民主愛國人士,將其在黃墟鎮的故居改建成冷遹紀念館。
2014年7月,冷遹紀念館被命名為民建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人們參觀學習。直到今天,冷遹先生的革命事跡和優良家風仍在這片土地上流傳……(作者 徐菽晗 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