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方馆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欧码的XL是亚洲码

網站首頁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 正文

廉政文化

“番薯縣令”余應桂

時間:2019-06-04 09:57 閱讀:


番薯,又名紅薯、地瓜,從其名字即可得知,番薯原本不是中國本土的物產,而是從外國引入的一種新物產。據俞為潔在《中國食料史》中的研究,“番薯由多人從不同的途徑先后引進中國”,其中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僑居南洋的福建人陳振龍將番薯引入福建;明末,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已普遍種植番薯。

番薯雖不起眼,但在中國歷史上卻起了不小的作用。由于番薯能在較為貧瘠干旱的山地、雜地種植,不但促進了山區的開發,豐富糧食品種,而且在饑荒之年,番薯補充食物的缺乏,更是救命無數。在古代,番薯還與為官之道有著密切的聯系,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膾炙人口得如同番薯一般的“土話”,道出了為官之道和老百姓對官員的價值認可。

番薯是很普通的食物,有趣的是,在福建省龍海市至今流傳著兩個古代“番薯縣令”的故事:一個是鄭玉振,清乾隆年間進士,任山西和順知縣時,為濟荒年,教民引種番薯,活人無數,百姓稱之為“番薯縣令”;另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余應桂。

余應桂是明末江西都昌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歷任武康、龍巖、海澄等縣知縣,遷監察御史、湖廣巡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職,其人其事列入《明史》。

明崇禎元年(1628年)余應桂在海澄擔任知縣時,與番薯結下不解之緣,有關他與番薯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流傳。那時海澄(今福建龍海)經濟蕭條,苛捐雜稅繁重,而且經常受到海寇侵擾,百姓苦不堪言。余應桂受命于此時,是啃硬骨頭來了。他七月到任,正值閩南“三伏天”,天氣異常炎熱。古代官員蒞任履職時,很少有不講排場的,而余應桂卻是輕車簡從。他的作風讓當地許多官吏豪紳深感意外,甚至有人感到忐忑不安,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假象。老百姓則抱著觀望的態度,希望他是一位好縣官。

余應桂到任后,首先在海防建設上下功夫。當地方言說“吃番薯,看勢面”(意為判斷形勢,三思而后行),面對海盜猖獗,海氛不晏,他認真調查,做足了功課之后,擬定方略:一方面清理軍中舊習,整頓軍紀,提高戰斗力;另一方面加緊建設軍事設施,擴建大泥和溪尾二銃城,嚴令水兵把守,注意觀察敵情;同時,在兩個銃城之間還建有腰城,使東西兩個銃城相互呼應,構成一個完整的海岸防御體系。余應桂的功夫沒有白費,銃城建成后,先是擊敗海寇李魁奇的進犯,之后又用大泥銃城大炮擊沉海寇十多艘賊船,甚得民心,兵民無不稱頌。

史載,余應桂“為人明敏,善剖決事,事無大小,立可決斷”。一次,有兩平民發生糾紛而告官,余應桂聽完雙方陳詞,沉思片刻后,即做出剖斷,對其中一人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原因是這人在爭斗時動了刀子。百姓明白縣令的良苦用心,額手稱慶。俗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有時口角糾紛是難免的,但如果訴諸暴力,這是余應桂所不能容忍的。

余應桂任海澄知縣的三年里,生活起居一切從簡。為了怕縣里冗員增加經費負擔,他“蒞任三載,不挈家,無仆婢”。公務再繁忙,日常起居不依賴下人,始終清廉自守,不逾矩。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據縣志記載,余應桂“日所餐者,多用番薯,曰適口中耳,且可代匱,或啖不棄皮,其廉價又不可及矣。”堂堂知縣,三餐伙食不僅無魚無肉,且以窮苦百姓才吃的番薯代糧,更有甚者,余應桂怕浪費,還常常連番薯皮也吃掉。為此,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番薯縣令”。2014 年,在他的家鄉,都昌縣紀委鑄造了一個警示鐘,其上刻寫當地名人事跡銘文,其中就提到了余應桂饑啖番薯而不棄皮之事,以此警示后人,尤其是為官者應當珍重名節、艱苦樸素。

番薯雖小,卻可拯救蒼生。為官者無論居于何位,均須牢記自己肩上的責任,以蒼生為念,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楊燕芬)(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上一條:穿越千年的蘇州吳中葉氏家訓 下一條:用盡為民為國心——張養浩的故事

關閉

<label id="mfuuu"></label>
    <menuitem id="mfuuu"><rp id="mfuuu"><em id="mfuuu"></em></rp></menuitem>
    <menu id="mfuuu"></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科尔| 云安县| 宜宾县| 东兴市| 通化市| 河西区| 阿坝县| 平陆县| 合作市| 岳池县| 罗源县| 青冈县| 资源县| 南召县| 贵定县| 南宁市| 武邑县| 南京市| 四川省| 弥勒县| 同德县| 称多县| 白银市| 金坛市| 灵丘县| 宜君县| 井研县| 漯河市| 宣武区| 临高县| 龙游县| 阳城县| 钦州市| 屏边| 阜平县| 锡林郭勒盟| 德保县| 洛隆县| 客服|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