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江蘇省泗洪縣四河鄉境內,有一條綠樹掩映的四十華里的圍堤,它和抗日名將彭雪楓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人們把它叫做“雪楓堤”。
雪楓堤誕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新四軍四師在淮河下游蘇皖交界處抗戰,四河鄉大柳巷一帶時常遭遇暴雨天氣,加之淮水猛漲,當地殘破的河堤隨時有潰決的危險。
1943年秋,連續20多天的大雨,使得淮河水位徒漲,原來很低矮的圍堤在洪水的沖擊下岌岌可危,圍堤內3萬多畝良田,2萬多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正在當地參加四師第三屆醫務工作大會的彭雪楓師長立即停止會議,親率全體與會人員和警衛營全體指戰員,冒著傾盆大雨,趕到圍堤最危險的地段,投入緊張的搶險戰斗。彭雪楓以身作則,抱草、抬土,率領軍民加筑堤防。圍堤加高后,彭雪楓仍不放心,他不斷在河堤上巡回檢查。
突然,圍堤被激流沖開一道幾丈寬的缺口,洪水奔騰而入,眼看圍堤有被沖塌的危險。見此情景,彭雪楓心急如焚,大喊道:“同志們,決堤了!快來呀!堵住它!”同時毫不猶豫地手抱麥秸,從圍堤上縱身跳入缺口,用身體堵住水流。
參加醫工會議的同志看師長縱身跳入水中,也都紛紛跳了下去,連國際友人奧地利醫生羅生特也跳入了水中,隨彭雪楓手挽手地排成人墻,用身體堵住缺口。附近的軍民聞訊抬來門板、柴草和泥土,從上午干到夜晚。歷時6個多小時,彭雪楓始終和同志們一起堅持,直到把缺口堵上才上來,從而保住了圍堤內3萬多畝良田和2萬多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為了確保圍堤安全,在彭雪楓的建議下,四師又抽調三個連的兵力,加上機關干部和學生5000多人,與當地人民并肩戰斗,對圍堤進行加固。彭雪楓還與區黨委書記鄧子恢、行署主任劉瑞龍等同志研究,決定調撥公糧500石接濟圍堤工程,確保圍堤加固工程順利進行。經過10余次搶險、26個晝夜的奮戰,9月13日當天,四十華里長堤加固工作初步完成。
后來,這座圍堤不斷得到加固,大柳巷人民再不怕洪水侵害。由于土地肥沃,人民勤勞,農業連年豐收,終有“淮北江南”之稱。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里的人們永遠銘記彭雪楓師長和四師指戰員的恩德。彭雪楓同志犧牲后,在大柳巷人民的請求下,1945年1月5日,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召開大會,將大柳巷圍堤命名為“雪楓堤”。(江蘇省泗洪縣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