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漢語言文學與機電工程黨總支聯合開展紅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為進一步增強黨員新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充分發揮黨支部的組織、教育、凝聚廣大黨員戰斗堡壘作用,同時也為做好統戰工作,特邀請兩總支民盟代表、群眾代表、工會代表、退休老同志等一同參與本次紅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黨性教育在內蒙古兵團博物館教育基地進行,當年眾多知青在毛主席“廣闊天地、 大有作為”的號召下,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的他們帶著熱血和夢想奔赴到這片土地,人數最多時達17.4萬。本館收藏展示了文件書信資料、紀念文圖影像、生產生活用品、通訊醫療設施等1000多件展品。一件件陳設的展品以實物、圖片、史料,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再現了兵團戰士屯墾戍邊、戰天斗地的光輝歷程,彰顯了“艱苦奮斗,屯墾戍邊,奉獻青春,堅韌不拔”的兵團精神,成為引導和教育后人傳承兵團精神的一塊重要文化陣地。現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間雖已流逝,但那個時代留下的記憶卻是永恒的,兵團戰士用他們的青春和熱血,用他們的堅強和忠誠,在內蒙古大地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在兵團博物館,全體黨員面對鮮紅的黨旗,面對毛主席像,再一次重溫了入黨誓詞,此項活動強化了全體黨員黨的意識、黨員理想信念,提醒每位黨員不忘入黨初心。
精準扶貧和造血扶貧方面教育在華盛綠能(磴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光伏農業園區進行。公司裝機容量30MW,占地1500畝,現已并網發電,通過光伏發電實現工業反哺農業,以光伏設施農業大棚為載體,實現清潔能源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展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農業創客、精準扶貧、循環農業、生態旅游、一二三產聯動發展的新型農業產業綜合體,更是在精準扶貧和造血扶貧方面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塑料大棚頂部空間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來實現“棚上發電,棚內種植”的目標,使現代農業和光伏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為當地經濟發展起到輻射帶動作用。不僅實現了“上電下菜”“上電下魚”的有機結合,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和光熱資源的利用率,實現“以工補農”和“以快補慢”的目標,用光伏發電彌補了發展設施農業資金短缺的矛盾,也填補了設施農業見效慢的短板,帶動了全市光伏農業和設施農業的提質升級,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沙漠增綠,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開發區主任的介紹,黨員對磴口縣科學治沙、科學治黃有了更加全面的感性認識。
支部工作建設教育在巴彥高勒鎮舊地村黨支部進行。該黨支部下設6個黨小組,黨員28名。村黨支部以“支部建設年”為契機,從規范做起、從點滴做起,支部班子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提升。重點開展黨的理論政策、村務管理、民主管理、實用技術等知識的學習,先后組織黨員、群眾到設施農牧業基地觀摩學習種養殖技能。該支部黨員回、漢兩個民族各一半,組織建設特別扎實,班子戰斗力特別強。對我們各支部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非常有啟發。
愛國主義教育在馮玉祥西北軍糧倉博物館進行。三盛公糧倉博物館位于磴口縣巴彥高勒鎮,主要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線,重點圍繞磴口地區糧食倉儲發展變化歷史,通過大量的實物、文字、圖片、場景等展出形式,集中展示磴口乃至河套地區上溯清末,下延新中國成立后,厚重的糧食倉儲文化,是研究內蒙古西部地區倉儲制度和糧倉建筑的寶貴實物,對于文化傳承、文物研究、旅游體驗等方面都有著特殊意義。糧倉博物館現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巴彥淖爾市科普教育基地、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平均接待游客7萬余人。本場教育對全體參觀人全面了解馮玉祥愛國主義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對于激勵受教育者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一天緊湊的“紅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全體黨員、民盟代表、群眾代表、工會代表、退休老同志等的心靈受到了洗禮,黨員黨性受到了教育。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本次活動增強了黨員的凝聚力,大家定以史為鑒、以史勵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和發揚優良革命傳統,充分發揮黨員先進模范作用;切實提高思想境界、強化責任擔當、堅定理想信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好的履職盡責,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凝心聚力育新人,為推進“五化”建設,建強戰斗堡壘貢獻自己的力量。
兵團博物館
重溫入黨誓詞
巴彥高勒鎮舊地村黨支部
(講解員是內蒙古大學選調生)
馮玉祥西北軍糧倉博物館
光伏現代農業園精準扶貧項目
上一條:機電工程系黨總支組織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
下一條:傳達學院2020年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會議精神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