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河套學院黨委召開中心組擴大學習會,邀請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助理、博士鐘君作題為《意識形態與社會思潮》的專題講座。學院班子成員、全校黨員參加了本次擴大學習會。
學習會上,鐘君從意識形態工作的科學內涵、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總體態勢、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新動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切實抓好意識形態工作等五個方面,系統闡釋了關于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論斷,詳細分析了當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以及當前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原則和方法,重點剖析了五種社會思潮(新自由主義思潮、公民社會思潮、西方式憲政民主思潮、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和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觀點、實質,并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分析了每種社會思潮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談到新自由主義思潮時,鐘君說:新自由主義曾經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被當作經濟快速增長的代名詞,被奉為增加財富的法寶。然而,新自由主義作為當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解決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的無組織狀態之間的矛盾或一個國家或跨國企業內部的有組織性與全球資本生產和運動無序性之間的矛盾。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自由化,主要是指全盤私有化以及金融自由化、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等,這實際上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主權的弱化,符合國際壟斷資本利益。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引起全球的經濟危機持續至今。此次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其直接原因是絕對自由化的經濟理念。新自由主義鼓吹市場原教旨主義,把市場機制說成是萬能的,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會源源不斷地創造出無盡的財富。實際上,資本主義市場邊界的無限擴大,公平勢必會被效率侵蝕,從而造成兩極分化。新自由主義主張全面私有化,把決策權交給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業主,取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全面私有化就是兩極分化的代名詞。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是在私有制基礎上出現的,因而兩極分化是以私有制的存在為前提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全面私有化也因為它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而無法實現。普京主政時期,主要工作也是與寡頭斗爭,把一部分資產收歸國有或國有控股。
西方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造成工人大量失業、貧富兩極分化、政府垮臺、社會動亂等嚴重社會問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是造成災難性后果。現在,世界上最富有國家的人均收入比最貧窮國家高出330多倍。“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實行新自由主義所鼓吹的私有化、減稅和削減社會福利等政策,導致消費需求不足,金融投機猖獗,虛擬經濟惡性膨脹,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種基本經濟制度從法律和制度層面保障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防止了全面私有化可能帶來的兩極分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的生產和流通,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礎之上,而必須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當前,必須始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高度警惕私有化風險,防止貧富差距擴大化,防范兩極分化可能會引起的社會動蕩等風險。與此同時,要使公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不斷因時而進,使國有資本在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變遷的過程中保持相當的流動性,確保國有經濟的控制力。
在談到西方式憲政民主思潮時,鐘君說:西方憲政倡導法治,但其倡導的法治是少數人運用法律對多數人的統治,即擁有生產資料的少數資產階級對多數無產階級的法制化統治。“憲政”的核心內容是三權分立、多黨輪流執政、司法獨立制度,這些制度看似民主、自由,但其實質都是為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服務的。“相當多的人把‘憲政’僅僅理解為‘法治’,即政府必須落實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同時自身嚴格按憲法和法律辦事。“憲政夢”并不都是美夢。中國曾在辛亥革命后頒布《臨時約法》實行憲政,孫中山制定了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等五權獨立的五權憲法,試圖“以五權分立救三權鼎立之弊”。但是后來,五院制政府成了國民黨內部各派系斗爭的場所,也成了蔣介石個人獨裁的犧牲品。印度一直是歐美國家認定的亞洲最大的憲政民主國家,但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猖獗的官商勾結,嚴重的兩極分化,令人擔憂。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被美國人譽為亞洲民主的櫥窗,但國內政局混亂,貪污腐敗問題嚴重。日本作為亞洲憲政民主標桿也因黑金政治、家族政治飽受詬病。時下的西亞和非洲如伊拉克、利比亞、埃及在西方憲政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政治更替帶來的痛苦和創傷令人扼腕。蘇聯戈爾巴喬夫搞的政治體制改革,也是因為以西方憲政為藍圖而徹底失敗。因此,憲政只不過看上去很美。中國夢的實現絕不能指望西方憲政制度,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崇尚法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在談到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時,鐘君說:西方“普世價值”打著“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的幌子,宣揚這些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共同價值觀,放之四海而皆準。其實,這種“普世價值”不過是人們的美好幻想而已。價值和價值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決不能混為一談。價值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具體到社會生活中,價值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利益的實際滿足關系。一個事物作為客體能滿足主體的利益需要,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事物有價值。通俗地說,價值就是利益。而價值觀是人們對世界本體(存在)之間的客觀關系的認知,通俗地說,價值觀就是人們對某個事物可能有用或者無用的感覺和認知,是價值事實的反映。這種反映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當前,我們的世界在整體上還是階級社會,階級分化依然存在,因此,普遍適用于所有國家、民族和階級的“普世價值”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人們的一個良好的愿望而已。“普世價值觀”只能是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觀。人類共同利益的出現需要形成真正的人類共同體,真正的人類共同體存在的社會將是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自由個人的聯合體”。
西方推崇“普世價值”的背后,有著鮮明的政治取向和價值取向:宣揚普世價值的人崇拜和迷信西方的資產階級抽象的價值觀念和基本制度,主張資本主義是人類“最終制度歸宿”。鼓吹“普世價值”的實質是淡化意識形態,意圖實現“非意識形態化”。“‘非意識形態化’的結果是抽象人性論的泛濫。把社會矛盾的最終解決歸結為抽象人性(良知、愛、同情心、容忍等),把人性不僅視為超階級、民族、歷史階段的抽象存在,而且視為可以創造一切‘奇跡’的神奇力量(例如可以改變物種本性,使‘狼愛上羊’一類)”。淡化意識形態的本質是把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絕對化為超階級和超時代的所謂的“普世價值”,然后用所謂的“普世價值”來置換資本主義價值的概念,從而用資本主義價值觀來取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盡管“普世價值”總是打著“人類文明”、“世界文明”的幌子,但是其目標非常明確,一是在理論上消解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理想,以歷史終結的名義確立資本主義在道德和價值上的制高點。二是在方法論上消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其最終目的是按照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模式全面顛覆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根本改變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普世價值”通過鼓噪“民主憲政”,從政治體制改革打開“突破口”,實行“全盤西化”,改行資產階級多黨制,走所謂的“憲政之路”,從而使共產黨放棄領導權,顛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污名化”現象的重要表現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被公然詆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二是歪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吹取消公有制,實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場經濟。“取消公有制,實行全面私有化”、“資本統治勞動”、“市場經濟條件下,兩極分化不可避免”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尾隨而來。市場原教旨主義作為一種影響巨大的意識形態直接作用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企圖誤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全盤私有化的主張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實質上就是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釜底抽薪。雖然我國政府對新自由主義思潮“西化”中國的企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但是其社會影響不可低估。其目的是通過大力鼓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去意識形態化”,從而在思想上、經濟上根本顛覆社會主義制度。三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鼓吹多黨制,實行資產階級憲政民主 。其實質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翻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他們認為,我國現行政治體制存在的權力軟約束、腐敗、權大于法、民主化程度低等弊病都是由一黨專制政體和集權造成的,因此主張用“憲政民主體制”代替四項基本原則,其真實目標并非促進中國社會的政治文明而是顛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鼓吹多黨制的實質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翻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四是歪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鼓吹消費主義,大肆宣揚大眾文化。消費主義鼓噪消費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一味地宣揚極端個人主義和消費至上,以追求享樂主義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媚俗的大眾文化借勢迅速蔓延。某些電視選秀等節目,過度娛樂化,以收視率為唯一目標,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消費主義指導下的大眾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不知不覺中對西方資本主義宣揚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產生價值觀認同,最終從文化上顛覆社會主義制度。
在談歷史虛無主義時,鐘君說:在歷史學領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否定中國人民愛國主義行為、詆毀毛澤東、周恩來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言論時有出現。這些觀點力圖從歷史的角度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傳統,根本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歷史基礎。我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否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造成的沖擊將更為嚴重,并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優秀民族文化傳統。
盡管國際國內各種消解和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潮披著形形色色的面紗,懷揣著林林總總看似自洽的邏輯,具有相當的迷惑性和欺騙性。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各種消解和詆毀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社會思潮從根本上違背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
鐘君推薦閱讀:《警惕社會之“霾”》。“霾”是名詞,即空氣中因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象。用社會之“霾”比喻社會風險實在是再形象不過了。社會風險是指發生社會動蕩和社會危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這種危險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如煙塵般微粒懸浮在社會空氣中,時而輕霧繚繞,時而陰霾密布,時而塵暴滾滾,致使社會混濁不清。這種混濁掩飾了真善美,掩蓋了正能量,掩沒了人們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貧富差距、誠信缺失、腐敗蔓延、唯經濟主義、民主法治的形式化、民生困境、價值共識缺失、過度城市化等就是社會之“霾”中的那些煙塵和沙土,隱約看得見,但又抓不著。明知很有毒,但又躲不開。
鐘君最后說:總書記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檢驗意識形態工作做得好壞,不是看口號喊得響不響,關鍵要看效果好不好。要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能否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作為判斷意識形態工作效果的重要標尺。當前,面對多元的思想、多樣的人群和多變的情況,迫切需要我們通過鍛造信仰認同、增強理論認同、匯聚價值認同、凝聚利益認同、形成話語認同、營造情感認同等途徑,切實實現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高度認同,確保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當前,有的黨員干部對共產主義心存懷疑,認為那是虛無縹緲、難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馬列信鬼神,從封建迷信中尋找精神寄托,熱衷于算命看相、燒香拜佛,遇事“問計于神”,等等。與之相伴而生的就是對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喪失信心,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失去認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可以說,理想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迷失,必然會嚴重消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給意識形態建設帶來顛覆性破壞。因此,對于黨員干部來說,要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他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
要增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關鍵是深刻闡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與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體現在它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和規律,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長遠的指導意義。《共產黨宣言》誕生160多年來,盡管社會主義運動多次遭遇低潮,盡管馬克思主義曾經遭受過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思潮的非議,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散發出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光芒始終燦爛如初。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則表現為它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辯證思維方法,特別是其階級分析法、利益分析法等方法論在當代仍然是研究社會問題的金鑰匙。
要增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必須在理論指導思想上正本清源。特別是要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要增強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同,還必須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剝掉當前各種錯誤思潮包裹的美麗外衣。要讓人們知道歷史與邏輯是辯證統一的,“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都不如”,(《列寧全集》第28卷,第364頁)從而徹底揭穿歷史虛無主義的小把戲。
知識分子較之其他社會階層更具社會責任感、批判精神,更善于總結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更易于掌握話語權,對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建設具有關鍵性作用。因此,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重點,就是要通過與知識分子交朋友的方式,曉之以理、通之以義、動之以情,通過增強理論認同,增強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從而帶動普通群眾的認同。
當前,在多元多樣多變的意識形態領域,在價值判斷上出現了是非不明、善惡不辨的“中性化”、“模糊化”,甚至是“混亂化”的傾向,這種傾向表面上打著不“左”不右、不偏不倚的幌子,實際上卻給主流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貼上了“左”的標簽傾向,使人們因懼怕“左”而遠離主流意識形態和主流價值觀。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培育全社會共同認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匯聚價值認同,進而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
中國夢所內涵的價值理想涵蓋了國家、民族、個人三個層面,包含了經濟富裕、政治強盛、文化振興、生活幸福等各個方面,能夠為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民族的人民群眾所接受,已經成為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了共同的價值目標追求,這對于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想意識,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需要警惕的是,在凝聚價值共識方面絕不能陷入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話語陷阱。
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景獨好,凝聚利益認同。一是總書記指出:“今天之中國,同新中國成立以前之中國相比,同鴉片戰爭以后之中國相比,有天壤之別啊!”同歐美一些國家受困于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相比,同一些發展中國家陷入發展陷阱相比,同西亞北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社會混亂相比,我國發展可以說是風景這邊獨好。盡管當前中國經濟遭遇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經濟增速由高速調整為中高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但經濟增速仍然處于世界前茅,經濟增量依然相當可觀。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走得對、走得好。這是當前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最為有利的優勢和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取得了實實在在、舉世公認的成就。二是國強民富和社會安定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利益需要。當代中國如果背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拋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丟棄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基本經濟制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沒有哪一個政治力量和政治制度能對中國實行更好的治理,相反,戰亂紛爭、社會動蕩和民不聊生的狀況將難以避免。堅決批駁各種企圖搞“全盤西化”、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錯誤觀點,絕不能讓西方憲政、公民社會、多黨制、三權分立、軍隊國家化等資本主義制度破壞和干擾中國的國家治理,絕不能讓西亞北非的混亂場景和悲劇現實在中國重演。
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形成話語認同。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普及,“話語權革命”正在形成,網絡正成為輿論的主戰場,與此相伴而生,網絡民間輿論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這種情況對主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認同提出了挑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必須直面現實,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首先,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要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媒體融合改革,大力發展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平臺,盡快占據網絡輿論場主導地位。其次,要學會講故事,創新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不說官話,說老百姓愛聽并且聽得懂的家常話;不說空話,說有內容、有情節、有細節的實話;不說套話,說具體分析的、一針見血的個性話;不說舊話,說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精神、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話;不說大話,說符合實際、實事求是的真話。尤其是在宣傳正能量典型方面,要確保典型可信可靠、可親可敬,決不能用編假造假的方式包裝典型,也不能用拔苗助長的方式拔高典型,更不能用“開小灶”、“吃偏飯”的方式催生典型。需要強調的是,在創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形式可以很“潮”,但內容必須“紅”的基本原則,不能顧此失彼、買櫝還珠。
喚醒“沉默的大多數”,弘揚正能量,營造情感認同。絡已經成為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主旋律響亮。但是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還存在著一種“意識形態錯覺”,即個別網絡意見領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持批評甚至是否定意見。甚至雇傭水軍對支持主流意識形態的網民進行人身攻擊或網下實施暴力,致力于塑造“一邊倒”反主流意識形態的言論氛圍,企圖阻撓主流意識形態聲音的傳播,致使擁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廣大網民雖然人數眾多,但不愿甚至不敢發聲,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這種現象就造成了一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似乎被多數人反對的錯覺,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盡管質疑甚至是反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現象是極少數人,但謊言重復一萬遍就會變成所謂的“真理”,這種輿論異向對于社會情緒的影響不容小覷。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認為,在全世界一切民族中,決定人民愛憎取舍的絕不是天性而是輿論。當前這種“意識形態錯覺”放大了非主流或反主流意識形態輿論在網絡中的影響,有類群體極易受到網絡輿論中所謂“文革思維”、“向左倒退”、“西方完美,中國全錯”等極端和特定的心理暗示影響,從而處于非理性狀態。而這種反主流意識形態的社會情緒會傳染蔓延影響更多的網民,從而嚴重消解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正因為如此,要通過依法治網,喚醒“沉默的大多數”,持續擴大“紅色地帶”,輻射“灰色地帶”,擠壓“黑色地帶”,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對多元多樣多變思想觀點的引導力和對各種雜音噪音的壓制力。與此同時,主流意識形態媒體要在網絡上主動發聲,經常發聲,巧妙發聲,讓正能量的聲音比負能量的聲音調門更高,聲響更大,努力消除“意識形態錯覺”,把社會情緒引導到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上來。喚醒“沉默的大多數”的關鍵是發揮8700萬黨員的作用,使他們能用、會用、善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工具,敢于擔當、敢于亮劍、敢于唱響中國共產黨好和社會主義好;喚醒“沉默的大多數”的重點是喚醒和團結處于“紅色地帶”和“黑色地帶”之間的人民群眾,使他們能夠理性客觀地認識到當前的各種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能夠在思想上、情感上跟黨和政府同心同德、同向同步。
王貴印書記最后總結指出:鐘君同志知識淵博、語言通俗易懂,用大家能接受的語言,潛移默化的把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方法論等講解給大家。各黨組織要以此次學習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工作,落實黨委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體責任、領導責任和政治責任,切實把好導向,抓好隊伍,守住陣地,強化輿論引導,為“兩學一做”提供良好的政治思想保障。
會后,機電工程系各位黨員心情激動,一致認為:本次學習對黨員實際思想起到正本清源;主講人學術水平高,厘清了很多概念,會講故事,創新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不說官話,說老百姓愛聽并且聽得懂的家常話;不說空話,說有內容、有情節、有細節的實話;不說套話,說具體分析的、一針見血的個性話;不說舊話,說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精神、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話;不說大話,說符合實際、實事求是的真話。尤其是在宣傳正能量典型方面,確保典型可信可靠、可親可敬,不用編假造假的方式包裝典型。主講人給大家的感覺就是形式可以很“潮”,但內容真“紅”。傳播的是正能量,講的是真知識。希望學校把這樣的創新形式繼續下去,為我大學普通黨員,不斷邀請區內外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水平,講話有風格,內容又“紅”又“專”的學者專家做專題講座, 不斷加強黨內教育減少說教,不斷凝心聚力,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