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些壓力
失眠、拖延、掉頭發......
找上門來
當你和朋友抱怨最近壓力太大,聽得最多的安慰可能是“壓力就是動力!”。對此你可能有很多的疑惑,壓力真的可以轉化為動力嗎?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壓力是否能轉化為動力,取決于以下幾個因素:
1. 壓力的類型
一般來說,人的壓力可以分為兩種: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急性壓力是指面臨突發狀況時產生的壓力;慢性壓力通過字面就能理解,慢慢地折磨你。
當壓力是急性壓力時,它能讓人在短時間內興奮起來,調動一切能調動的能量,面對挑戰。
而慢性壓力持續時間更長,給人的傷害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所以,急性壓力更容易轉換為動力。
2.支持系統的資源
社會支持網絡越豐富的人,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的可能性越大。
更簡單通俗一點地講就是,如果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有一群人和你一起在戰斗,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化解壓力,走出困境。
3. 個體經驗和個性特征
1967年,心理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了一個有名的心理學概念——習得性無助,后續研究發現,人類也存在這種心理。
現實中,如果一個人曾經遭遇失敗,那么當面對相似的壓力時,他可能就會放棄努力。甚至還會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
而事實上,我們只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不難看出,個體的生活經驗會顯著影響我們應對壓力的方式。
客觀理性地看待過往生活經驗,樂觀、自信的人更能有效應對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聽完了上面的三個因素,是否也回答了我們的疑問,為什么遭遇同樣的壓力事件,有的人樂呵呵,而有的人卻慘兮兮?這與個體對壓力源的評估有關,而影響評估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壓力的類型、支持系統的資源以及個體經驗和個性特征。
壓力真的可以轉化為動力嗎?小中的回答是:當然可以!
心理學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問題本身不是問題,你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壓力,壓力是不可避免,那怎么與壓力和諧相處呢?
我們都知道,壓力與主觀感受有關,因此遇到壓力事件后,不要立刻往壞的方面去想,可以靜下心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當我們對這三個問題有了答案之后,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就會小多了,應對起來也能更從容。
2. 科學運動,分泌“快樂”
你聽說過運動也會上癮嗎?那是因為運動能使大腦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這種物質與嗎啡的作用比較相似,人們習慣了享受運動后舒服、放松的狀態,如果一段時間不運動,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例如游泳、跑步、登山、騎車等,運動30分鐘以上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哦。
3. 善待自我,勇敢表達
你是一個做事要求盡善盡美,有點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嗎?請記住:“人能夠完善自己,但不能完美自己”。你是一個面對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能勇敢說“不”的人嗎?心理學家曾說過,“不”固然代表“拒絕”,但也代表“選擇”,一個人通過不斷的選擇來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當你說“不”的時候,就等于說“是”。
4. 學會放松,促進運動
面對壓力時,我們要學會掌握一些常見的放松技巧,例如瑜伽、正念、冥想等,這些活動對于調整身心狀態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你總是不能長久堅持,那么找個朋友一起互相監督打個卡吧!
5.拒絕壓抑,傾訴表達
人在面對壓力時,有的人喜歡自我消化。但壓抑過多,往往容易導致更具傷害性的爆發。心理學家證明:“傾訴能幫你保持健康心態,把負面感受說出來,有助于減輕悲傷和憤怒。”所以,有壓力就對你信任的人說出來吧!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做一個“傾聽者”,心理學研究證明,“當一個人陷入煩惱時,需要的不是一個好參謀,而是一個好聽眾。”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創造者,而不只是承受者。應對壓力的方式千萬種,最適合自己的往往都是靠自我的經驗總結和創造出來的。
相信你自己,期待你是一個被壓力所擾,卻不被壓力所困,既與壓力共存,又與壓力共舞的強大的你!
轉載:中國大學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