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健康”,很多人想到的是不發炎、不疼痛、沒有“三高”等,這么想其實只對了一部分。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羸弱,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完全健康狀態,可見精神衛生的重要性。
再忙,也不要忘記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拿得起的勇氣,就該有放得下的豁達。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關愛老小,理解、包容和關愛相關患者也是一種人生的修行。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結合中科院心理健康素養網絡調查結果,針對社會對心理健康的主要關切,并經過多方專家論證,編制了“心理健康素養十條(2018年版)”。
01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同時,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也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例如,消極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水平下降。而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
02
適量運動有益于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于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
①有氧運動時,大腦釋放內啡肽又稱快樂激素,具有止痛的效果,還是天然的抗抑郁藥。
②太極拳、瑜伽等,有助于平靜情緒、緩解焦慮。
此外,運動還可以提升自信、促進社會交往。堅持適量運動,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鍛煉30分鐘以上,對于預防和緩解焦慮抑郁更為有效。如有必要,可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員的幫助,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運動方案。
03
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出現心理問題卻不愿尋求專業幫助是常見而有害健康的表現。
求助于專業人員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嚴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更能夠積極求助,他們更勇于面對問題、主動做出改變、對未來有更樂觀的態度。
出現心理問題可求助于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和社工機構等。
求助的內容包括:尋求專業評估和診斷、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接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等。
04
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睡眠質量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后難以入睡、經常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著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
05
抑郁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郁癥和焦慮癥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癥。
抑郁癥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郁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范。
焦慮癥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頻等癥狀。
我們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盡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郁癥、焦慮癥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愈,及時治療有助于降低自殺風險,預防復發。
06
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
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復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于停藥。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
07
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
①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
②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科學引導。
③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反思和成長。
④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導,又不要急于干預。
⑤養育者有時可能會夸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08
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達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識別和干預尤為重要。
老年癡呆主要癥狀包括:①記憶退化乃至影響生活;②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③難以做出決策;④言語表達出現困難;⑤性格發生變化等。
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癡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09
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人們對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對疾病的不了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后,可以緩解乃至康復。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癥狀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對于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10
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才采取健康的方式。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的應對壓力,維護心身健康。
第一,調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
第二,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
判斷什么是科學的減壓方式,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的應對現實問題,是否有利于長遠的心身健康。而吸煙、飲酒、過度購物、沉迷游戲等方式是一定不可取的。
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與本站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