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
決知此事要恭行。
早從書本上了解到社會的形形色色,
但是卻是如詩句說的,
書本是理想化知識的集合體,
要想真正了解社會,還需親身體驗過為好。
今年暑假,
我系同學們積極響應
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時間雖短,但是收獲巨大,
領悟了除書本外的知識,
下面跟隨團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開啟科研實習之旅
(8月6日全體科研人員合照)
2020年8月初,河套學院生態與資源工程系學生張一超(左一),白德權(左二)和賀鶴(左六)三人不約而同地扎根荒漠,來到烏拉特后旗一個叫賽鎮的只有零星的可以稱作為“小賣部”的遺棄小鎮里,這里坐落著中國科學院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他們在這里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戶外科學實踐。
2.藍色的美好記憶
(部分科研樣地及極端環境)
是的,這里條件極端,卻是一個把土壤和植物“玩”到極致的地方,將科學研究做到嚴謹,做到極致。
3.嚴謹且充實的實驗生活
(測量并記錄5根針茅重量)
(測量并記錄青藏高原土樣PH及電導率)
(賀鶴及李香云師姐等人
在做“機械組成”實驗:篩土)
看似簡單的實驗卻需要注意許許多多細節,有時還必須精確到千分乃至萬分位,每個實驗均需要多次測量,稱量,校對....
01
一天工作行程~
(圖一:賀鶴在采土樣;
圖二:與張森溪師兄測光合實驗)
每天的行程也是有時間點的,從早上6點左右起床洗漱,打理自己的事情,到7點半準時與站上資歷深的師姐師兄們還有中科院研究員老師們吃早點,商討將要進行或繼續做的實驗,8點左右集合,去分工,或者去地里采土樣,或者采植物樣。
(測定植物土壤碳氮含量實驗:'研磨')
(”功能性狀“實驗:測量紅砂的葉子厚度)
看似無趣的實驗,可師兄師姐們卻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態,生活中可以是有說有笑,但做起實驗來“嚴肅”二字是必不可少的。
(野外采集植物樣品,偶遇小沙蜥)
白天出野外采樣,晚上又泡在實驗室里,是他們一群年輕人的常態....一次野外采樣,經常要拉回幾百斤的土樣或上千的植物樣。如果說野外采樣考驗他們體力與激情,那室內實驗更需要他們的耐力與毅力,對于師兄師姐們來說,這項工作雖然辛苦,卻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同行出野的小伙伴遇到惡劣天氣沙塵暴)
周而復始,反反復復,的確,生活是很枯燥,但這不就正像一群修行的苦行僧嗎?在這里,一切都井然有序,每一個人都在不停的思考,仿佛不單單是在做實驗,而是在尋找生命的真諦。或許,這,這也是他們來實習的原因吧,尋找內心里那片安靜,菩提樹下的真果吧!
(8月16日王少昆,劉良旭老師
組織大家參觀寶音事跡館)
(有幸8月12日晚與發燒友
在研究站上空拍攝到星河)
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艱苦,才能讓這里青山依舊,綠水長流。繼承老一輩生態學家的科研精神,將青春播撒在這里,相信我們也會將這種精神繼續傳遞下去,為區域的社會和生態發展,繼續提供科研支持和服務。
最后,
請跟隨生態團團
去領略一下
此次三下鄉--荒漠研究站實驗實踐團
所記錄拍攝的宛如仙境的天空
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同時,
也讓生態團團帶領大家
為獻身于科研一線的工作者點贊
(休息時與發燒友在研究站上所見美景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