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要深刻理解這些重要講話精神,從學科理論與社會實踐層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
在學科理論層面,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體系
這個學科體系就是立足能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的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史料體系是歷史學的基石,是話語體系的歷史之證,是理論體系的重要支撐。要立足“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探尋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道理、學理、哲理。要順應中華民族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多元凝聚為一體的發展大趨勢,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優化學科設置,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是一門跨學科的知識體系,要通過多學科知識、理論、方法的優化配置,形成學術合力,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學術研究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把著力點放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上,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
把準研究方向,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要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提煉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讓世界知道何為中國、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何為中華文明。通過基礎性問題研究,深刻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構建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主性、原創性話語體系。
加強隊伍建設,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人才體系。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激發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專家學者把好方向、搭好平臺、建好條件,鼓勵專家學者潛心科研、厚積薄發,推出立足中國歷史、解讀中國實踐、回答中國問題的原創性理論成果。
在社會實踐層面,要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表達體系
這一表達體系旨在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是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的具體措施。
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要研究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加強宣傳教育。要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創新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要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致力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和表達體系,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和實踐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