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面向廣大青少年特別是大中小學生有形、有感、有效地開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一步提升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近日,共青團中央辦公廳聯合教育部辦公廳、國家民委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實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要求各地共青團組織、教育部門和民族工作部門抓好貫徹落實。
《措施》旨在引導各族青少年不斷增進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積極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措施》指出,要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各級共青團組織要在同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青少年思想引領工作的重要內容,從組織領導、制度安排、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完善工作保障機制,健全協調溝通機制,積極爭取專業指導和政策支持,主動爭取社會資源支持,強化團內資源跨層級、跨地域、跨領域配置和使用,優化激勵機制,將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面表現優異的基層團組織、團干部、青少年和場館機構,納入示范創建、推優遴選、線下活動推薦范圍,完善考核機制,將開展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列入對各級團委的考核內容,定期通報工作落實情況、成效進展等。
《措施》強調,要做好理論闡釋轉化,通過學術交流、深度調研、資源共享等,加強對相關理論的“青年化”解讀闡釋,編寫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指導手冊,制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團課、隊課活動規范,推動《民族地區青少年赴內地交流活動實施指南》落地實施。打造產品供給體系,發揮“中央廚房”作用,為基層團組織提供思想引領“彈藥”,聯合相關高校、機構,制作、推廣一批優秀網絡文化產品,鼓勵、支持各地團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文宣產品制作。
《措施》要求,要拓展實踐教育載體,創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流方式,鞏固“手拉手”、“結對子”活動基礎,以學校團支部、少先隊中隊為基本單元,開展有計劃、經常性的社會實踐和社會觀察,擴大全國各族青少年“同心營”參與范圍,通過社會化方式募集資金,支持民族地區各族青少年開展跨區域交流。建好用好教育陣地,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社會機構作用,制定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交流線路建設標準,推動省級團委結合本地實際,設計各具特色的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動線路,依托各級團校、團史館、團代表聯絡站、青年之家等團屬教育陣地及團屬媒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傳。
《措施》強調,要做大做優宣講隊伍,細化民族團結進步宣講“青騎兵”隊伍建設方案,打造全國、省、市三級宣講隊伍,強化與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協同建設。發揮互聯網增量作用,打造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信息平臺,建設各族青少年融情交流數據庫,用好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組織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青少年開展“云”交流、“云”參觀,組織在青少年中有較強影響力的典型人物與各族青少年“面對面”、“鍵對鍵”交流。培養專業工作力量,提升團干部特別是民族地區基層團干部、少先隊輔導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能力,依托團務平臺、少先隊輔導員集體備課平臺等,上傳各地典型案例,定期召開經驗交流會,編寫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案例集,組建民族工作領域專家隊伍,發揮好西部計劃志愿者、少數民族新市民青少年等群體在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面的優勢。
《措施》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形成一套有效的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機制,打造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培養一支能夠規范化開展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團干部隊伍,各族青少年跨區域和區域內交往交流交融活動普遍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普遍增強,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呈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