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成,男,漢族,1959年11月生,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共黨員,研究員。1978年4月參加工作,在原巴盟農研所水利研究室協助閆秉義老師進行小麥、玉米、葵花三大作物灌溉試驗,1980年7月被單位指派到內蒙古農業學校農學專業進修學習,學制三年,1983年7月畢業后回到農研所作物育種研究室小麥課題組工作。1983—1994年在小麥常規育種課題組在韓文愈老師的指導下,主要負責搞小麥新品種異地多點聯合試驗、示范試驗和小麥小品種配套栽培試驗(播期試驗、密度試驗)等工作,1995—1999年在小麥品種資源課題組工作,期間先后10年到云南元謀縣北方南繁基地進行小麥南繁加代選育。幾年來,通過南繁北育,結識許多育種單位老師,先后從內蒙農科院作物所、寧夏農科院作物所、寧夏永寧育繁瑣,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等單位引進小麥種質資源材料6000余份,組配不同類型雜交組合3000余個。選育出一批又苗頭的小麥新品種(系)。其中“巴豐5號”先后被自治區和國家審定命名;“巴豐6號”被自治區審定命名。2000年后合并到小麥育種研究所工作,歷任小麥研究所所副所長、所長等職。
從事小麥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先后完成了國家“六五”、“七五”和內蒙古自治區“七五”—“十二五”“春小麥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選育及綜合栽培技術研究”的聯合攻關項目。現在是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種質資源鑒定、創新研究”聯合攻關巴彥淖爾市農科院主要完成人;是中國農科院“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項目——“小麥分子育種實用化研究”合作單位巴彥淖爾市農科院主要承擔者;是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內蒙古綜合試驗站“小麥新品種選育及高效標準化栽培技術開發應用示范”聯合攻關巴彥淖爾市農科院主要承擔者。
40多年來共選育小麥新品種15個,大面積應用于生產并經自治區審定命名的品種有10個,國審命名的品種1個。
40多年來先后獲自治區科技進步1等1項;2等獎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1等獎中國農科院2級證書4項;獲北京市科技進步1等獎中國農科院2級證書1項;獲自治區農牧業豐收1等獎1項;2等獎1項;獲自治區農業廳3等獎1項;獲巴盟科技進步1等獎2項;3等獎2項。獲中國農學會、中國現代精英文庫榮譽證書兩項。01年、04年、11年、13年分別獲巴彥淖爾市農業系統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2007年7月獲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優秀科技人員稱號;2010年獲巴彥淖爾市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稱號;2012年獲巴彥淖爾市中青年科技人才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2014年被巴彥淖爾市認定為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
40多年來在從事小麥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工作中,就自己的科研成果在國家和省部級農業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26篇,其中親筆撰寫發表科研論文16篇,協助撰寫完成發表的科研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