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和改造世界,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的一個鮮明特征。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等,都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從黨史中學習這些科學思維方法,并運用來觀察、思考、分析問題,有利于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學習戰略思維方法,增強大勢預見能力
戰略思維體現了戰略預見能力,它以歷史的厚度、世界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統攬全局、把握事物發展的態勢,能察覺別人所未覺,能知別人所未知,從而贏得戰略上的主動、部署上的先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中國共產黨是具有戰略預見能力的政黨。在革命遭受挫折,面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質疑時,毛澤東同志基于對國內外政治形勢的把握以及實踐經驗,以深邃的眼光和戰略思維,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些光輝著作,描繪了革命的光明前景,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出路,堅定了人們的信心。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作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這一重大戰略判斷,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的輝煌成就,充分體現了黨的系統性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是領導干部應具備的能力。從黨史中學習戰略思維方法,就要深刻領會戰略思維的時代價值,學會運用這一思維方法分析大勢、謀劃未來,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把握方向和謀劃大局的能力。
學習歷史思維方法,增強規律把握能力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思維是運用正確歷史觀認識歷史、把握現實和未來的一種思維方法。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蘊含著對什么是歷史以及如何正確看待歷史的深刻認識。毛澤東同志就曾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在《新民主主義論》中,他根據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1984年,鄧小平同志基于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的智慧和啟迪,指出“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歷史的重要性、什么是歷史、如何看待歷史,以及如何借鑒、傳承和運用歷史等作了深刻闡述。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他以整體歷史觀、大歷史觀,論證了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歷史必然性。
歷史啟迪未來。從黨史中學習歷史思維方法,就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在實踐中做到“古為今用”“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善于從歷史中借鑒經驗、汲取教訓,科學研判前進方向,更好地開創未來。
學習辯證思維方法,增強駕馭局面能力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思維是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能夠科學運用辯證思維方法,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能夠統籌兼顧各種矛盾,既看到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既看到主流,又看到支流;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能夠采取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妥善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面對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用辯證法駕馭全局,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提出靈活機動的“游擊戰”,預言抗日戰爭為“持久戰”等,辯證地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準確把握革命戰爭的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寫下充滿辯證思想的《論十大關系》等光輝著作,為新中國的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運用辯證思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等等,提出許多充滿辯證思維的重要論斷。
當前,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增辨析之能、賦駕馭之力尤其重要。我們應當通過學習黨史,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
學習創新思維方法,增強新局開創能力
創新思維是正確認識事物、做好領導工作所必備的思維方式。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政黨,百年黨史就是一部創新精神的彰顯史,一部自力更生創新圖強的歷史,一部不斷開拓新境界的歷史。井岡山時期,毛澤東同志立足于中國革命現實,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相關論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沒有現成經驗,黨內“左”傾路線和教條主義不斷干擾打壓的情況下,創造性提出了“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和發展了“思想建黨”“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建黨建軍思想。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嶄新課題,我們黨以蘇聯為鑒戒,不斷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不長時間里,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創造性地解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問題。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面對“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抉擇,鄧小平同志以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創造性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思想,在農村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沿海創立經濟特區,在香港和澳門實施“一國兩制”,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
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從黨史中學習創新思維方法,要立足新時代,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
學習底線思維方法,增強風險抵御能力
底線思維是問題導向性和積極防控性思維,它的實質在于把握事物性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臨界點,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的結果努力,強調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主動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底線思維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重要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說:“許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們的高級負責干部要有這種精神準備,準備對付非常的困難,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曾說:“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這種思維貫穿到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黨建、改革、發展、穩定等方方面面。比如,在改革問題上,強調頭腦必須清醒,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生態建設方面,強調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黨建方面,嚴明黨的紀律,劃出了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等等。
當前,面對前進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我們要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底線思維方法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并自覺運用好,有準備地應對風險挑戰,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我們既要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尤其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