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在學院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經濟管理系的大力支持下,創建于2018年6月13日。中心創建以來,一直堅持校黨委的正確指導,全面貫徹執行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內涵建設工作精神,高度重視科研平臺建設,以為學校和地方經濟的轉型發展服務為終極目標,以培育新的學術增長點為發展導向,突出教師隊伍建設,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重點,把“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理念創新”貫穿于整個教科研工作中,以創新占領高地,以應用型內涵謀求跨越,形成“和諧、進取、創新、有為”的工作氛圍,開創教學科研一體化工作新局面,實現了每個人全面進步,集體榮譽彰顯。
一、基本情況
研究中心現共有26人。其中,校內專家學者共17人,校外專家學者共9人。現成員中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培養高層次人才、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二級教授1人,學術顧問1人,中心負責人1人。從學歷結構來看,校內專職研究成員中具有博士學歷的4人,在讀博士學歷的1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的6人,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員占65%。研究生導師1人。
二、2018年下半年開創性地做了一些工作
(一)思想政治方面進一步提升
今年下半年每個人都按照學院和系黨支部的要求,認真學習了新黨章、“教師法”、“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家的黨員意識、黨紀意識、規矩意識、擔當意識得到明顯提高,思想政治修養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
(二)平臺建設方面進入了實質性進展
自學院批準成立以后,研究中心嚴格按照學院的要求,精確預算了半年的投入建設費用,并向上級相關部門提交了申請。今年中心獲批的建設資金共24000元,其中購置辦公設備費共17000元,辦公費和專家咨詢費共7000元。
(三)長期學術交流合作的機制初步形成,平臺的軟實力明顯提升
為了提升我中心成員的科研能力和建設平臺的軟實力,中心通過校外兼職專家學者,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北師范大學、吉林財經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長期合作機制,為成員的繼續深造和學術交流開展奠定了基礎。
(四)超額完成了教學科研任務,量多質高
校內專職成員不僅承擔經濟管理系的本專科教學工作,還承擔本中心的團隊建設、內涵建設、學科建設等工作。半年內人均完成教學大約192課時,撰寫公開出版專著3部,論文10篇,省級課題3項。
具體成果如下:
1.專著
(1)包明齊,趙儒煜.蒙古[M].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8.09.
《蒙古》—這本書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支持的“一帶一路”系列叢書。此學術專著于2018.9月正式出版。共166千字,其不僅涵蓋了蒙古國的地理、簡史、政治、軍事、文化、社會、外交、經濟等方面的內容,突出了蒙古國與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還從“一帶一路”政策出發,引用實際案例詳細闡述了中國與蒙古國貿易情況及投資環境。因此,該書為“一帶一路”的推進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合作人才培養,幫助我國“走出去”的企業有效地防控風險,從而全方位地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2)狄方馨(副主編).行業會計比較[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8.07;
(3)王鳳香.創新視角下的企業管理[M].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8.10
2.課題
(1)包翠榮博士申報的內蒙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回區留學生科研啟動創新項目——“河套地區田園綜合體發展研究”,于2018年10月獲批立項(2萬元);
(2)李宗偉老師申報的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課題《內蒙古地區高等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研究》(批準號:內教高函〔2018〕42號 62),于2018年7月獲批立項;
(3)李宗偉老師申報的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學會課題《地方應用本科校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研究—以河套學院為例》(批準號: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學會2018年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課題的通知 90),于2018年8月獲批立項。
3.論文
(1)王海燕.區域特色農產品流通效率的評價與優化路徑研究[J].時代金融,2018.07;
(2)沈建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研究——以阿里巴巴為例[J].中國市場,2018.08;
(3)狄方馨.外部金融生態環境、財務柔性與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J].財會通訊(中文核心期刊),2018.10;
(4)狄方馨.分析師跟蹤、審計質量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J].財會通訊(中文核心期刊),2018.12;
(5)包翠榮.內蒙古自治區濕地生態系統特征及驅動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中文核心期刊),2018.07;
(6)包翠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08;
(7)杜俊平.農業灌溉水價與農戶承受力及補償機制研究進展[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8.09;
(8)杜俊平.干旱區農民農業灌溉水價承受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貴州商學院學報,2018.12;
(9)石鑫巖.中、日、韓甜瓜產業發展比較分析[J]. 中國瓜菜(中文核心期刊),2018.09;
(10)田瑞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經管類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研究[J].教師,2018.06。
三、存在的問題及不足
中心成立以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
(一)科研平臺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學院對科研平臺建設問題開始重視、投入成立時間比較短,因此無論是學校上級管理部門還是部系執行部門,對平臺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成員教師們也對科研平臺建設的戰略目標、定位、任務尚未了解。因此,對平臺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較薄弱。
(二)平臺運行的辦公條件和環境不盡人意
雖然學院有關規定提出,對每個科研平臺每年投入3萬、4萬、5萬不等程度的投入建設,但這些建設資金分配和使用比較保守,靈活性較差。只是使用于指定的一些費用項目,尚未考慮平臺日常運行過程中的各種費用。我中心近年雖然購買了一些辦公設備,但這些設備仍然無法滿足成員們的工作需求。特別是,目前為止學校對我們研究中心尚未提供具體的開展研討的研究室、資料室和展示廳。
(三)管理、運行、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由于研究中心剛剛成立、建設資金尚未全到位以及相關經驗不足等種種原因的客觀存在,導致我中心的管理、運行、保障制度尚未健全。
四、今后改進與完善措施
對于中心的半年的籌備建設和運行,我們感到喜憂參半。雖然我中心的日常運行步入了正常的軌道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已經達到了預期效果,但與其他高校的科研平臺相比,差距較大,亟待改進和完善的問題較多。對此,我們下一步落實的工作和措施如下。
(一)強化研究中心成員的意識形態,深刻認識科研平臺建設的重要性
強化中心成員的意識形態,當務之急。因此,我們將在“認真”二字上下功夫,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和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精神武裝頭腦,克服形式主義,夯實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基礎,為學院的科研平臺培育和發展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重視團隊建設,爭創標志性科研成果
積極吸收校外兼職研究人員的經驗和體會,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的作用,進一步整合資源,推進團隊建設,鼓勵學科交叉融合,形成幾支研究方向明確、有較強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積極爭取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爭取發表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著作,爭取高級別科研獎勵,突破省級科研平臺建設,加快產生有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全面提升研究中心成員的科研水平,增強整個河套學院的科研能力和知名度。
(三)加強學術交流,注重科研平臺的軟實力建設
積極支持中心成員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盡快擴大和提升成員在學術領域的聲音和聲譽。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高水平學術會議,將給中心成員提供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和機遇,增強學術氛圍,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精心關注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結合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聚集研究力量,推進技術研發和理論與政策研究,深入開展決策咨詢服務,努力成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和思想庫、企業研發的人才庫,將研究中心建設成為省內同類院校一流的研究平臺。
(四)建立系級科研管理體制,發揮科研引領作用
為了適應學校轉型發展的需要,探索實施科研管理體制的思路、辦法,推進和實行系級科研管理體制,強化執行力,發揮科研骨干的主體與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科研管理的質量和實效,增強經管系綜合實力
總之,我中心始終注重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高度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給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壓擔子,充分發揮教授們的傳幫帶作用,現中心每個教職工都是全心身投入工作中,不計報酬、勤奮工作,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實現了中心每個人的全面進步。
內蒙古沿黃經濟帶研究中心
201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