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4月,河套學院縣域經濟研究中心被學院確定為重點培育平臺,三年建設期內,中心發揮學科優勢,凝聚科研力量,將中心科研的主攻方向確定為“縣域經濟”、“企業管理”、“產業經濟”三大領域,“縣域經濟發展研究”、“綠色產業研究”、“農村經濟研究”、“中小企業發展研究”、“特色旅游研究”五大主線。現將三年建設期工作匯報如下:
一、中心基本情況介紹
1、基本組織架構:河套學院縣域經濟研究中心,是為適應經濟轉型發展、提高學院綜合辦學能力而成立的集學術研究、政策咨詢、實務培訓為一體的社科管理類科研機構,由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李興旺擔任首席專家,教授、系主任段美萍擔任負責人。研究人員采取開放式組織架構,以經濟管理系為主,院系其它交叉學科老師為輔,逐步吸納校外專家學者參與的梯級科研平臺。目前平臺有學術研究成員41人。
2、基本工作思路:認真落實學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開放辦學、創新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戰略,根據平臺任務和學術團隊實際,制定了“1355”科研創新思路,即建好一個平臺(河套學院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依托三大教研組(經濟、會計、企業管理),確定了五個研究方向(縣域經濟發展研究、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小企業發展研究、綠色產業發展研究、特色旅游研究),選擇五種主要方式對接政府和企業(管理咨詢、培養培訓、課題研究、市場調研、營銷策劃),通過課題研究,產學研結合,為政府或中小微企業提供咨詢、理念、技術、風控、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服務,發揮經管類學科特點和交叉學科師資優勢,為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
3、科研成果轉化渠道:一是,為政府部門提供重大決策理論研究、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二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財稅金融、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企業文化方面的理論創新和模式研究以及實務培訓等;三是,針對當前形勢和任務,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開展專項研究和課題研究,適度舉辦講座、論壇、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四是,持續推進校企合作、產研結合、產教融合工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二、科研成果概況
中心圍繞“縣域經濟”、“企業管理”、“產業經濟”三大領域,“縣域經濟發展研究”、“綠色產業研究”、“農村經濟研究”、“中小企業發展研究”、“特色旅游研究”等五條主線開展研究工作,成果顯著。
三年來,平臺人員圍繞五大研究方向出版專著4部,公開發表的論文79篇,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2項,其中:主持完成國家級項目研究1項,在研教育部項目1項,主持完成及在研自治區級課題8項,市級和校級課題12項。其中2014年何曉瑤老師主持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實現了我院國家級項目零的突破,研究成果《促進我國西部半農半牧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研究》、《巴彥淖爾旅游發展研究》中相關對策建議被巴彥淖爾市委、政府采納,科研成果轉化效果顯著。2015年杜俊平老師主持立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西部干旱農業灌溉水價改革、農民承受能力及間接補償機制研究”實現了我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零的突破。
2017年,著重圍繞市委政府提出的“打造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幫助貧困地區銷售優質農畜產品”兩大戰略目標,組織申報了“內蒙古沿黃經濟帶發展研究中心”,并加強了“綠色產業集群”與“河套地域品牌”等方面研究力度,主動為當地政府部門建設“河套”農產品區域品牌提供理論創新和模式研究服務。
三、產學研轉化情況
1、科技培訓
三年來,平臺學術成員與市直就業局和旗縣區就業局合作,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技能專項培訓,累計培訓達8000人次。 2014年利用暑假,配合市地稅局,承擔完成了全市320多名地稅系統干部為期45天的財稅財會業務知識培訓。配合中旗財政局完成了全旗行政事業單位財會人員的培訓工作。2015年2月,配合市審計局對審計系統干部進行了新的預算法和新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及其審計業務的培訓工作。
平臺成員多次為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提供免費的管理咨詢和品牌營銷培訓。2017年參加在五原縣舉辦的全市電子商務發展與人才培養研討會。2018年派包明齊和倪云奇兩位教師承擔全市“鄉村振興科技精準服務行動”農民培訓。
2、科技咨詢
平臺早在2015年就建立了微信公眾服務平臺-“河大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并建立微信“河套學院產學研合作群”,利用自媒體為30多個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及個體工商戶提供線上線下互動營銷咨詢服務。2016年為磴口富田農機公司提供了農機出口戰略規劃上門咨詢服務,三年為多個農業專業合作社及涉農企業提供農畜產品品牌營銷咨詢服務。
2016年以來,針對當地農畜產品出現滯銷的問題,及時組織博士、教授等為涉農企業與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企業管理與品牌營銷方面的培訓;2017年平臺通過微信自媒體“河大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為“內蒙古千企聯營-全球巴盟人微社群”建設與管理獻計獻策,并在微社群中面對20萬人進行“農產品品牌營銷”講座。
3、科技服務
(1)為政府部門服務“由點到面”
一是為政府提供理論研究服務。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重大問題的調研報告和政策建議被各級黨委和政府采納。2015年李興旺專著的《西部地區資源型高成長企業發展模式及培育途徑》獲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2016年抽調5位教師協助校長助理宋啟超完成了《巴彥淖爾市新型城鎮化“十三五”發展規劃》研究起草工作。2017年7月促成經管系與臨河、五原、前旗、磴口、杭后等旗縣政府簽訂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合作。
二是為政府部門提供相關服務。2015年1月倪云奇協助烏拉特后旗旗委、政府編制了建旗45周年和旗府搬遷以來“十二五”經濟發展情況的文獻史料,協助后旗電視臺以及內蒙古電視臺編制了反映蒙古民族烏拉特部西遷歷史的專題紀錄片。2015年,倪云奇與李強幫助臨河司法系統策劃和設計了“法治主題文化廣場”建設方案;2016年幫助臨河電廠策劃和編制了建廠十年發展歷程的電視專題片;2017年幫助市工商局策劃和完成反映巴彥淖爾市農村電商發展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情況的電視專題片,受到國家工商總局領導的好評。
(2)為企業提供服務“由面到點”
三年來,平臺深度對接中小微企業,提供企業內訓、品牌策劃、市場營銷等服務,積累了寶貴的社會實踐經驗。
2014年底開始,先后為恒豐集團、鹽業公司、煙草公司進行市場營銷的培訓;為河套農商行進行了銀行實務與管理方面的培訓;與臨河恒旭人力資源公司合作對市場營銷師、物流管理師等進行了從業資格考試培訓;為臨河電廠、石油公司、游牧一族、米真羊絨、前旗西公王酒廠、華裕房地產、富田農機公司、臨河愛芯西瓜合作社等多家企業,提供管理咨詢、品牌營銷與企業文化創新等服務。為巴市亨運達國際旅游公司進行了旅游規劃設計與管理咨詢,為包頭市達茂旗滿都拉口岸設計了口岸出境旅游項目商業計劃,為烏后旗巴音前達門蘇木土種羊合作社進行全方位的產前產后產品營銷策劃,為臨河最大的設施農業浩彤農業提供文創旅游決策服務。
2015年幫助磴口縣堯舜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制定葡萄酒原漿的營銷策劃,并進行市場專員的培訓學習。
4、科技創新:
平臺研究人員在學校“科技扶貧”的視角下提出“品牌創業”“品牌扶貧”觀點,并指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成立了“河套學院雙創雙扶-品質品牌營銷中心”。帶領全校有創業夢想的大學生參與雙創活動。
(1)以“品牌扶農”為實驗,掀起河套農產品品牌建設新熱潮。針對巴彥淖爾市農畜產品連年滯銷問題,2017年組織了全市4個西瓜合作社28戶瓜農抱團取暖,集中連片種植西瓜826畝,以“公一愛芯”商標為試點示范打造“河套西瓜”品牌。通過全程跟蹤式的品牌策劃、微信吸粉、微文推廣傳播、營銷渠道建設以及標準化種植指導,把河套西瓜由過去的0.28元/斤提高到2.80元/斤,價格翻了十倍,打破了歷史記錄,影響巨大,受到北方新報、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電視臺以及國內外百家網絡媒體的關注和報道(上網查便知)。
(2)以“品牌扶農”為實驗,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新模式。 2016年開始,平臺應邀幫助烏后旗巴音前達門專業合作社解決有機羊肉滯銷問題。多次前去調研和指導,2017年12月,引導學生通過“廣網微托”和視頻“直播”方式銷售有機羊肉。為其銷售機構創建了“42°公社”有機羊肉品牌,并和電商人才培養和大學生創業結合起來,在學院就業指導中心富源創客空間先后多次進行路演,接受國家人社部副部長、自治區人社廳廳長、自治區政府副主席以及市直多部門領導的視察和檢閱,得到認可和好評。三年來,先后有49位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中來,為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和未來創業起到試點示范作用。
河套學院縣域經濟研究中心
201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