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原載8月22日《中國高等教育》微信公眾號)
推進四個回歸,就是要回歸大學的本質職能,把“培養人”作為根本任務。高校要調整思路,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教學、科研等都要積極服務于這個中心、這個根本,不能搞成兩個或者幾個中心;高校的辦學目標和各類資源都要主動聚焦到這個中心、這個根本上來;高校的標準和政策都要充分體現到這個中心、這個根本上來。
回歸常識,就是學生要刻苦讀書學習。學生的第一任務就是讀書學習。高校必須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要引導學生讀“國情”書、“基層”書、“群眾”書,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馬列經典、中外傳世經典和專業經典。要通過讀書學習,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了解國情民情,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學會理性思考;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面向實際、深入實踐,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腳踏實地、苦干實干。高校要以學生為中心辦教育,以學生的學習結果為中心評價教育,以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評判教育的成效,這是最重要的。說到底,回歸常識,就是要按照總書記指出的,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干的實干家,更好地為國為民服務。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大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中國大學生學習發展研究和全美大學生學習的數據調查和分析顯示,我國大學課堂的挑戰性和美國高校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高校還存在一些內容陳舊、輕松易過的“水課”,有些學校“水課”過多。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對大學生既要有激勵也要有約束,要改變考試評價方式,嚴格過程考評,通過鼓勵學生選學輔修專業、參加行業考試等,讓學生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讀書上,實現更加有效的學習。要嚴把出口關,改變學生輕輕松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回歸本分,就是教師要潛心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教授就得教書授課,離開了教書授課就不是教授。必須明確,高校教師不管名氣多大、榮譽多高,老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高校教師要做到“德高”,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到“學高”,下苦功夫、求真學問,以扎實學識支撐高水平教學;做到“藝高”,提升教學藝術,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改造學習、改造課堂的能力。說到底,回歸本分,就是要按照總書記對教師提出的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術嫻熟的要求,讓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教師評價問題。一些學校在評價教師時,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過度強調教師海外經歷、國外期刊論文發表數量等,這樣的“指揮棒”不利于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要堅持以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把教學質量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多維度考評教學規范、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改革研究等教學實績,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實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對教學工作的要求要硬一點,教學工作達不到平均水平,就不能晉升職稱,真正將人才培養中心地位落到實處。
回歸初心,就是高等學校要傾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高等學校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用創新體系做。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亮底色”,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入實施習近平教育思想“五進”行動,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續打好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構建全程全員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要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造就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專業素養和過硬本領,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說到底,回歸初心,就是要按照總書記對青年學生提出的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養又紅又專堪當大任的一代新人。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的問題。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我們要旗幟鮮明,在持續提升思政課質量的基礎上,推動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
回歸夢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傾力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教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堅定信心,推動高校辦學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努力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說到底,回歸夢想,就是要積極回應總書記對高等教育的殷切期盼,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有力支撐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各類高校都要爭創一流本科教育的問題。一流本科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根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在“雙一流”建設中要加強一流本科教育。“雙一流”建設高校并不一定就有一流本科教育,學科一流并不代表專業一流。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包括學科、教學、教材、管理體系等,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一流大學建設必須聚焦人才培養,建設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反哺人才培養,建設一流專業。應用型高校也要加強一流本科教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各類人才,我國有一大批應用型高校,要根據辦學傳統、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等,緊跟時代發展,服務地方需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總的來說,四個回歸是高等教育根本使命的強基固本,是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同頻共振,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奮進之筆”。高校要廣泛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首先明確應該干什么?通過大討論,思想上再認識、觀念上再調整、人才培養再定位,明確學校、院系、教師的根本使命是什么,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什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是什么。其次明確應該怎么干?要系統考慮如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如何建設高水平的學科專業、教師隊伍、課程教材體系和管理制度。要廣泛凝聚共識、匯聚磅礴合力,聚心聚力到人才培養上,把四個回歸的要求真正落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