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一書中載有“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這樣一句話。細細思來,寓意深刻。
事前不思量、事后才覺察鑄成大錯,從古至今,此類人真可謂是不勝枚舉。例如,南宋官員陳璠,曾經擔任宿州太守五年。然而,他貪婪成性,搜刮了無數錢財,家里堆滿了黃金珠寶。他的貪腐行為敗露后,被判處極刑。當陳璠被押到刑場即將開刀問斬時,他向監斬官索要紙筆寫下了一段“懺悔錄”:“積玉堆金官又崇,禍來倏忽變成空。五年榮貴今何在?不異南柯一夢中。”在這首詩中,陳璠表達了臨死前的悔恨交加,至今讀起來仍令人無限感嘆。
陳璠的下場是可悲的,其可悲之處就在于:直到臨刑之前,在身敗名裂、人財兩空之后,他才幡然醒悟,但為時晚矣!犯下無法改正的大錯,往往就在于事前沒有多問問自己,沒有多考慮下“東窗事發”后的“災難性結局”。從古至今,這種教訓實在是太多了!如,廣東電網公司原總經理吳周春懺悔:“離家日深、孤鳥寒林、鐵窗封戶,嘆自由可貴。四季人生,已入冬眠,望夕陽可敬。罪孽深重,不及回頭與后悔。”
在“事前三思”方面,季文子堪稱榜樣。春秋時期,他擔任過魯國的正卿,從政的33年間先后輔佐了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國君。他執掌魯國朝政,掌管大量財富,可謂是大權在握,卻能夠做到一心安社稷,始終忠貞守節、克勤于邦。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身處政治斗爭旋渦之中的季文子緣何能保持清廉節儉?“秘訣”就在于,他行事能始終堅持“三思而后行”,凡事考慮清楚、考慮妥當后才去執行,避免因考慮不周而留下悔恨。作為魯國的重臣,他十分注重個人修養的提升,不僅自己率先做到廉潔奉公,而且大興節儉之道,使得魯國的政治風氣一片清新,因而贏得廣泛贊譽和尊崇。
可以說,凡事“三思而后行”,將問題和后果想清楚,才能遏制“小疾”于微末之際,才能在“微利之誘”“五色之惑”面前做到全身而退。在這方面,季文子無疑是所有為官者的學習榜樣。如果黨員領導干部在“伸手”之前就想到“落馬”后可能面臨的所有結果:在政治上,公職沒了,黨籍丟了,前途毀了,政治生命告終;在經濟上,退賠贓款,沒了工資,養老沒有保障,丟掉了本來能夠得到的福利待遇;在家庭上,葬送了“小家”本來的和睦幸福,親人將面對殘酷的現實和世人的冷眼,給家庭成員帶來傷心、哀痛,甚至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在生活上,高墻內住,囚徒生活,失去自由,度日如年……那他還會伸手嗎?
試想一下,那些“落馬者”若真能夠“事前三思”,能夠在貪腐之前就多“嚇唬”一下自己,仔細掂量被查處后的種種“失去”,恐怕也不至于一意孤行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吧?(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