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先(1908年—1984年),江西瑞昌武蛟鄉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瑞昌碼頭區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武蛟大橋村黨支部書記、大橋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江西省農業科學院特邀研究員等。上世紀五十年代,胡華先帶領武蛟鄉大橋人憑借著“兩個肩膀一雙手,一支扁擔兩個筐”,開墾荒地、改良土壤、改進栽培技術,鑄就了享譽全國的“鐵肩膀精神”,昔日大橋村舊貌換新顏。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橋村四周盡是荒湖、荒山,每年春夏之交,長江、赤湖頂托南陽河水,十年九澇,地勢高處的旱地又全部都是紅壤,農作物產量極低,再加上全村耕地面積總共不到500畝,大多數村民過著缺吃少穿的日子。如何改變現狀?這成了胡華先的一塊心病。
“只要有決心,黃土變成金。”1953年冬,剛當選大橋村黨支部書記的胡華先便帶領全體社員冒著嚴寒到楊泗嶺開荒,40天開墾出40畝荒地,這也讓大家看到了集體的力量,增強了干事創業的勇氣和信心。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大橋人披荊斬棘、南征北戰,開辟一個又一個“戰場”。先后在丁家山、大石嶺、南山腳等16個紅壤山崗開出荒地300余畝,在褲腳湖、車馬湖等17個湖汊開出荒地200余畝,使得耕地面積突破1000畝。1955年至1960年,大橋人又在上游官田湖墾荒600余畝。到1963年,大橋人硬是憑著“一把鋤頭,戰天斗地”,將耕地面積擴大到1700余畝,由此,徹底改變了原先人多地少的狀況。
耕地有了,怎樣提高農作物產量成了又一道難題。大橋的耕地九成以上是紅壤類型的紅黃泥土和黃沙土,土層瘦薄,種植棉花的年份,即使風調雨順,每畝也不過三四十斤的產量,要想改變不是易事。
大橋冬季湖灘上有挑不完的湖泥,夏季湖水里有撈不完的湖草,這些都是最好的有機肥料。1954年,一場洪水過后,胡華先便發動社員們開始了撈湖草湖泥工作,湖泥改變土壤有機質含量,湖草則用來覆蓋棉田,保濕追肥,這一年,皮棉單產提高到每畝84斤,大災之年的產量竟大大超過了往年。1957年,胡華先榮獲“全國植棉模范”稱號。
在接下來的十余年里,大橋人一直將冬天挑湖泥、夏天撈湖草的習慣保持了下來,他們把20余萬擔湖泥和30余萬擔湖草挑上紅壤山崗,全鄉三分之二的棉地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了中上水平。大橋,也由一個地瘠人窮的苦地方,變成了以棉花為主的糧棉兼作區。
在帶領大橋人擺脫缺地少糧的困境之后,胡華先又開始鉆研科學種田技術。在農業技術干部的指導下,他開始試行棉、麥等行點播套種,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但是胡華先沒有放棄,之后,他又開展了持續數年的實驗,終于摸索出將棉花前作小麥由薄行點播,改為寬窄行條播的方法,并堅持棉籽“四合一”拌種下地,創造了“麥林四邊”和“麥收六搶”整套管理經驗,解決了棉麥爭陽光肥料的問題,保證了棉麥雙熟、雙高產。1963年,大橋大隊全面推廣這一經驗后,實現了棉花畝產118斤,創歷史最高紀錄,小麥畝產也達到了186斤的高產量。
大橋人的妙招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農業專家前來參觀學習,《江西日報》《解放日報》先后于頭版刊登“鐵肩膀大橋”的長篇通訊,介紹大橋改造紅壤土的經驗,高度評價大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如今,胡華先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一雙鐵腳板、一副鐵肩膀,一步一個腳印”的奮斗精神永遠被人們傳頌。(夏夢)(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