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列子曾拜老商先生為師學習本領。有一個叫尹生的人聽說列子學成歸來,便趁機請求在列子門下學習。
尹生在列子家住了好幾個月,可無論他怎樣向列子請求教誨,列子始終不開口說話。尹生很生氣,認為列子心胸狹窄、不愿傳授本領,便帶著失望和怨恨離開。即便如此,列子仍是一言不發。
尹生回家又待了幾個月,仍不甘心。據聞列子是個非常豁達的人,饑者求食,他將僅有的一碗飯分給一半;寒者求衣,他將身上的衣服脫下一層給寒者;鄭君贈粟,他雖貧窮而不受;東鄰失物,他雖涉嫌而不怨。想清這些,尹生重新去向列子討教。
列子長嘆一聲說:“學習哪有你想象的那么簡單!你在這里學了幾個月,我天天向你傳授。你要退學回家,我以為你已經領悟了大道的奧妙,所以沒有阻攔你離開。沒想到你不僅沒有領悟,而且連門都沒有進去,真遺憾。”
列子示意尹生坐下,對他講了一番道理:
“我向我的老師學習時,可不像你這樣。自從我拜他老人家為師,又和伯高子交朋友之后,在三年之內,內心不敢言是非,口中不敢言利害,這才得到老先生斜看一眼。在隨后的兩年里,我又努力讓內心學著判明是非,口中討論各種利害,他老人家才又對我點頭笑了一笑。”
面對驚訝的尹生,列子繼續說:“緊接著又是兩年,我放心思考,無拘無束,不覺得有什么是與非;放言無忌,口若懸河,也無所謂利與害,我的老師才讓我同他坐在一張席子上。從此之后,我更加放松心思,讓它任意馳騁,慢慢學到了老人家的全部本領和智慧。但是你呢,在我門下學藝不過幾個月,就有這么多雜念,一再抱怨我不與你傳授什么。以這種態度學習,怎么會有成就呢?”
列子所追求的境界,是“怡神養性以游于造物”,這也恰恰符合后世王陽明的“心學四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而要學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磨煉自己的心性。
真正的傳授,不一定靠說話;真正的學習,是要靠內心領悟與感觸。學習的過程,既要靠天分,更要靠毅力。列子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尹生,為學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不僅是學習,凡事都應循序漸進,切不可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態。忽略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往往會導致失敗,甚至會適得其反。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只管耕耘,而不為結果所累,最后的成功才能水到渠成。(子平)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7年4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