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古代藥王,孫思邈的故居(陜西耀州、藥王山廟)看到了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天地之大,人猶有歎焉,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衆人之口,故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誅,父聽子遭戮,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注:該碑文是在戊辰年春,由李思憲書。碑文沒有標點符號,為閱讀方便,此標點符號為本文作者所加。)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唐太宗問許敬宗說:“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備,但有人卻不這樣認為,這是為什么呢?”許敬宗回答說:“春雨像油一樣珍貴,農民喜歡它對莊稼的滋潤,但是走路的人卻厭惡它在路上產生了泥濘。秋天的月亮像鏡子一樣,漂亮的女子喜歡它有明亮的光輝能夠用來欣賞,但是盜賊卻怨恨它的光輝。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嘆,何況我呢?我沒有山珍海味來調節別人的口味,因此別人說三道四不能聽,即使聽了也不能相信。皇帝如果聽信了類似的話,無故的大臣就要遭到殺害,作為父親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把兒子殺死,夫妻之間聽信了類似的話就要離婚,朋友之間如果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分手,鄉鄰之間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相互疏遠,親戚之間如果聽信了類似的話就會斷絕來往。堂堂七尺男子漢,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爛之舌,有些人的舌頭像龍泉寶劍一樣,說出來的話殺人不見血。”皇帝聽后說:“你說的話很有道理,我應當認識到這一點。”
讀罷這塊碑文筆者受益匪淺,眼睛一亮,偶有一得。
請客送禮、大吃大喝,古已有之。許敬宗在回答唐太宗的問話時說:“我沒有山珍海味和好酒來調節別人的口味,因此有人說三道四不能聽,即使聽了也不能相信。”這就是說明請客送禮、大吃大喝,古已有之,甚至延續至今。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那樣:“當前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解決一些行政機關存在的嚴重鋪張浪費問題。現在,不少地方、部門和單位講排場、比闊氣,花錢大手大腳,奢侈之風盛行,群眾反映強烈。這種不良風氣必須堅決制止”。現在社會上請客送禮成風,有些部門和單位“小吃小喝天天有,大吃大喝三六九”各大賓館、飯店經常是高朋滿座、熱鬧非凡,其奢侈程度正像群眾形容的那樣:“一支煙二兩油,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坐著一小樓。”這些食客的嘴和胃比河馬還要大,每年要吞掉2000億元納稅人的血汗錢。由于我們的政策是貪污犯罪,吃喝無罪。所以,這股歪風像瘟疫一樣一直延續至今。
要防止賣官鬻爵死灰復燃。從山西平遙收藏的封建社會賣官鬻爵的價格表上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當然是小錢買小官,大錢買大官啦。但是這種賣官鬻爵的封建遺毒,卻在現在的一些領導干部中死灰復燃。如,馬德、李鐵成、王昭耀等賣官受賄案就是突出的例證。馬德作為市委書記把綏化市委大院當成了“烏紗帽”的批發部,與封建社會賣官鬻爵的價格表十分相似,在馬德那里,小到鄉鎮長、黨委書記,大到縣長、縣委書記以及下屬各縣區部門的一把手,也都有其自己的價格標準。
謹防三寸不爛之舌。敬宗對日:“堂堂七尺男子漢,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爛之舌”。這句古語為何能流傳至今呢,這說明“三寸不爛之舌”的危害之大,影響之廣。大到國事、小到家事,深受其害的事例屢見不鮮。所以,當領導干部的耳朵根子一定要硬。千萬不能偏聽偏信,先入為主,以免傷害了無辜的干部。當下屬的也應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你發現別有用心的人中傷你時,應及時地向主要領導作出實事求是的說明,千萬不可聽之任之,以防遭至“殺人不見血”的后果。當然,我們的父子、夫妻、朋友、鄰居和親戚之間更不能聽信讒言,互相傷害。
領導干部一定要發揚民主。做領導干部的遇事一定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做到兼聽則明。有時還要特別注重聽取少數人的意見,才能避免偏聽則暗。例如,當唐太宗聽到有人對許敬宗的德才有懷疑時,就問許敬宗說:“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備,但有人卻不這樣認為,這是為什么呢?”待許敬宗作了客觀形象地比喻和分析以后,唐太宗從中悟出了道理,便回答說:“你說的話很有道理,我應當認識到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期間能群臣“相親如一體”,把大臣進諫作為治國安邦的一項重要方針,為了真心鼓勵群臣進諫還下達了《令群臣直言詔》。由此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唐太宗李世民也成為“萬民稱頌”的開明皇帝。
今天,我們做領導干部的學習、鑒賞唐太宗與許敬宗的這段精彩對話,對于充分發揚民主,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古時的唐太宗已經從許敬宗的憂慮中認識到了這一點,不知道,我們的領導干部是否也從人民群眾的憂慮中,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
來源:南方報 2009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