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方馆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欧码的XL是亚洲码

網站首頁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 正文

廉政文化

密縣古衙的清風廉韻

時間:2019-07-29 15:37 閱讀:


在河南省新密市老城區中心,坐落著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縣級衙署——密縣縣衙。

據《密縣志》記載,密縣縣衙始建于隋大業十二年(61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以來,縣衙歷經多次修建、改建、增建,形成了如今的形制和規模。上千年風雨洗禮、時光鐫刻,縣衙格局依舊、風骨不改。

縣衙大門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小亭。東邊的叫“旌善亭”,內立紅色木牘,用來表彰好人好事,以寓勸善。西邊的為“申明亭”,內立黑色木牘,公布壞人壞事、小偷小摸,以寓懲惡。

步入縣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儀門之前甬道兩側的蓮池,蓮葉青翠碧綠,池水幽靜深邃,通過三孔券洞,甬道兩側的池水可以互聯互通,形成了一個完整又獨立的小生態。每逢盛夏,蓮池就化身為一幅幽美的水墨畫卷。

蓮池與“廉恥”諧音,寓意為官者要遵孝悌忠信,守禮義廉恥,亦有觀蓮向廉、鑒池知恥之效。密縣縣衙中這處最為特殊的建筑,也是中原地區縣衙的獨有之境。觀蓮池,思廉恥,自能感悟到為官之道的要義與精髓。

古語云:“當官不修衙”,意即不因大興土木而增加百姓負擔,這種節儉之風在密縣縣衙得到了印證。在縣衙西花廳的后墻上,長年風雨侵蝕使一大塊外墻墻皮脫落,祼露出里面的磚塊和土坯,顯示整體墻體土多磚少。看來,為了節省修建官衙的開支,官員們就連建筑用料也精打細算、能省則省:承重部分的墻體使用青磚加固,不承重的則用土坯代替。

如果不是外墻墻皮脫落,園區管理部門還發現不了這個“秘密”。園區管理部門并沒有對這塊破損的墻體進行修復,而是在外面罩上一層玻璃加以保護,以倡導大家勤儉節約。

方寸之地王法無欺,顧盼之間皆有警示。在密縣縣衙,即便是最尋常的廚房,也有明確的規矩約束。縣衙廚房的墻上張貼著清代縣署宴客接待標準:“京堂科道(二品),一桌膳銀為二錢五分;本省兩院(一品或二品),一桌膳銀為三錢;司、道(三品或四品),一桌膳銀為二錢;府、廳(五品或六品),一桌膳銀為一錢五分。”

密縣縣衙內,除了歷史悠久的建筑之外,隨處可見的匾額楹聯,將1400載光陰輪回,凝聚在了衙署醒目處,其含義至深,發人深省。

站在縣衙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儀門兩側懸掛的一副楹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此聯語出馮夢龍《警世通言》,意思是說,國家政風淳正,天心必然順暢;官吏作風清廉,人心自然安適。

縣衙儀門北側矗立著一座牌坊,門額上“公生明”三個大字熠熠生輝,其背后篆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這副坊聯出自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戒石銘》,宋太宗趙光義刪繁就簡,摘取其中四句,頒于天下州縣,下令勒石于衙署大堂前。

縣衙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是正堂,乃縣令處理政事之地,堂前有對聯:“策勵于先改節于后官箴何在,取便于己貽害于民國法能容?”這副對聯出自明萬歷年間密縣知縣王崇雅撰寫的公案自署碑,告誡為官者要時刻牢記官箴,并以此鞭策自己堅守節操;不能利用職務便利謀取私利,從而禍害老百姓,這是國法所不容的。

正堂之后是二堂,堂前有對聯:“日臨大地思三鑒,月掛中空記四知。”此聯運用了一些典故。“三鑒”源自東漢思想家荀悅的《申鑒》一書,荀悅認為“君子有三鑒:鑒乎古,鑒乎人,鑒乎鏡”,后來在唐代政書《貞觀政要》中表述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四知”,便是耳熟能詳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了。

二堂之后是三堂,堂前有對聯:“休覺天道遠,上存國法,下存民意;長記人事邇,前有政聲,后有史書”,意為不要以為“天道”距離人們很遙遠,國法民意就在官員身邊,要牢記工作職責、務實勤政,既要對照古代先賢,又要經得起歷史評判。意在提醒為官者盡職盡責、處事公道,違背了法律、民心不僅會受到懲罰,還會被記入史冊、遺臭萬年。

較為特殊的,就是密縣縣衙內監獄的楹聯“但愿人樂業,何患獄長空”了。這所監獄自隋代啟用,一直服役到2003年,在長達1388年的歷史中,這副楹聯亙古未變,始終表達著希望人民安居樂業、監獄空空如也的美好愿景。

清風長存

新密歷史悠久,清廉政風積淀千年。自漢代以來,于史可考有227位縣令在密縣任職,其中廉政愛民、政績卓著者不勝枚舉,猶如一顆顆明星在密縣的歷史長河中交相輝映,下面我們就介紹三位。

卓茂,字子康,南陽郡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卓茂是漢朝人,官至太傅,封褒德侯,位列云臺三十二將,是有史可考的密縣第一任縣令。卓茂任密縣縣令后,大力推行改革,當地官員和百姓都不理解,以至于河南郡專門給密縣增派了一個監理縣令。卓茂不為所動,一心一意推行自己的計劃,幾年后,密縣教化大行,路不拾遺。漢平帝時,河南二十多縣遭受蝗災,蝗蟲惟獨不進密縣,督郵報告太守,太守起初不信,親自查驗后對卓茂更加佩服。

卓茂任密縣縣令期間,用善行開導教育百姓,官民都十分敬仰他的為人。光武帝劉秀曾評價:“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夫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后漢書》記載:“遷茂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隨送。”卓茂去世后,當地百姓為紀念他,在縣城東門外立衣冠冢、建卓茂祠,終年祭祀不絕,歷朝密縣縣令上任后都要赴卓茂祠祭拜。

李芝蘭,號毓秀,營州遼東(今遼寧省鐵嶺市)人,清順治五年至十年(1648年-1653年)任密縣知縣,在密縣任職五年間,他清正廉潔,勤政為民,密縣呈現一派政通人和的氣象。

李芝蘭來到密縣時,正值清初戰亂結束,密縣縣城內住戶不足二百戶,加之前任官員虛報耕地四百余頃,田賦征收難以完成。他頂著壓力,向朝廷建議免稅三年,讓百姓休養生息,并勸勉流民在密縣定居下來,對于耕種土地者,不僅發放種子,還補助錢財和糧食。對于明朝舊制中農民承擔的許多苛捐雜稅,他依據實情,一一予以革除,對于新下派的差賦,李芝蘭甚至用自己的財產抵扣,力爭為百姓減輕負擔。

楊炳堃,浙江歸安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清道光元年至道光八年(1821年-1828年)任密縣知縣。楊炳堃“實心行實政,盡心民情”,興修水利,引種水稻,興辦義學,治理煤礦,勤政廉潔,利澤百姓,社會風清氣正,人民安居樂業,使密邑大治。

楊炳堃是古代官員清正廉潔的典范。在帶領百姓修渠種稻過程中,他撰寫了《勸修水利以裨農田告示》,言明“本縣下鄉,夫馬一概均系自備,不累民間一草一木。”在密縣任職期間,所用蔬菜食物均為自己拿現錢購買,從不賒欠。楊炳堃離任時,省府嚴格“審計”后得出結論,“雖經多方苛算,竟無懈可擊,乃有贏無絀”。楊炳堃一生六次受到道光皇帝召見,并多次得到嘉獎,留下一串串令人贊譽的政聲,被稱為“民生縣令”,百姓為他立楊公祠。

正如儀門背后的那副對聯:“進門來為國為民為社稷為政清廉,出門去問天問地問百姓問心無愧”,14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在這一方古縣衙的時空中凝聚,凝聚成政清人和、國泰民安的祈愿。(袁勇 石銘)(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上一條:執法嚴格的王鎬 下一條:奢則貪 儉則廉

關閉

<label id="mfuuu"></label>
    <menuitem id="mfuuu"><rp id="mfuuu"><em id="mfuuu"></em></rp></menuitem>
    <menu id="mfuuu"></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涞源县| 廉江市| 乐平市| 黑龙江省| 平山县| 郑州市| 舟曲县| 木兰县| 如东县| 彰化市| 岐山县| 壤塘县| 丰镇市| 策勒县| 温宿县| 六枝特区| 大埔县| 高阳县| 房山区| 涟源市| 高淳县| 临武县| 开原市| 灌云县| 旌德县| 嘉祥县| 巧家县| 阿克苏市| 南康市| 淮阳县| 天长市| 峡江县| 五寨县| 唐海县| 滨州市| 新津县| 通江县| 铜川市| 酉阳|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