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報是古代朝廷向外傳達朝政文書和政事信息的文抄,主要刊登皇帝諭旨、大臣奏章、朝廷法令、官員任免信息等,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報紙”。
有學者認為漢代就有邸報,《說文解字》對“邸”字的解釋是“屬國舍也”,漢代采用郡國并行制,諸侯朝見要有住宿的地方,在外地稱為“館”,在京師則稱為“邸”。南宋徐天麟在《西漢會要》中解釋鴻臚寺下設郡邸長丞的職能時說:“郡國皆有邸,所以通奏報,待朝宿也。”這是“邸報”的源起,但目前既沒有出土的漢代邸報實物,也沒有更詳細的記載。
直到晚唐,文學家孫樵在《讀開元雜報》中第一次詳細描述了邸報的形態,他當時得到的數十幅書,“系日條事,不立首末”,按日期記事,沒有明確的開頭和結尾。孫樵記錄的雜報內容包括“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于安福樓南;某日,安北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非常簡短、平實。
孫樵開始并不認識邸報,他自述“樵當時未知何等書”,直到有客從長安來,告訴他這應該是開元年間的東西,才恍然同意。孫樵的社會地位并不低,他的不熟悉也透露出當時邸報的流傳范圍是有限的。
幸運的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唐代邸報的實物,大英圖書館藏有一“敦煌進奏院狀”殘頁,1907年由斯坦因從莫高窟帶走,運往倫敦,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邸報實物。它是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由當時歸議軍節度使張淮深派往朝廷的進奏官從唐僖宗的行在鳳翔發回沙州(今敦煌)的。這份進奏院狀長97厘米,寬28.5厘米,無報頭,全文兩千余字,用毛筆抄寫,內容主要是反饋張淮深向朝廷申請旌節的進度,其中也涉及一小部分鳳翔的時事狀況。
“進奏院狀”的稱呼延續到了宋代,北宋對進奏院制度進行了改革,不再是由地方派出的官員管理文摘信息的傳達,而是由朝廷設立“奏官”,專事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信息整理與傳達工作。
得益于兩宋生產力的進步和驛路系統的發達,邸報的運行成本降低,關于“邸報”的記載開始大量出現。這時邸報的數量更大,信息也更豐富,民間對邸報也更為熟悉,不再像唐代的孫樵“當時未知何等書”了。邸報本脫胎于官文書,受限于篇幅,邸報上的文章經常是官文書的摘要,而不是全文,宋人汪應辰在《與李運使書》中就說:“墾田之議,頃于邸報中見之,頗訝其首末不貫穿。今得見全文,幸甚。”
除了汪應辰外,宋代許多著名文人也都閱讀并討論邸報。王安石《讀鎮南邸報癸未四月作》詩中說:“賜詔寬言路,登賢壯陛廉。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煩占?!碧K軾則有詩云:“坐觀邸報談迂叟,閑說滁山憶醉翁?!标愬怠㈥惤芨髯杂小堕嗃蟆吩娫谖募小瓱o論討論的內容為何,閱讀邸報已成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
明清時期,邸報的編寫職能收歸通政使司所有,這時印刷術已相當成熟,但因為邸報的時效性,還是以官員抄寫為主。明代各省布政使司等要害部門會在北京、南京設“提塘官”,負責運送邸報,同時掌管文書轉遷,清代依然設提塘官一職。邸報本身依然限于官府內部,但是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牟利的商人,在商業的介入下,閱讀邸報變得更容易,邸報也因此一步步走向市井之中。(蘇星)(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