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9/C6/CE/BE697D50796619B4E6180F61E60_FFCBF7D9_799B.jpg?e=.jpg)
![](/__local/5/6F/D4/580F9C8A84D8AB755F59ECA03C9_0A4188A5_9AD1.jpg?e=.jpg)
注:“律”的金文、小篆字形。
東漢時期的楊震是王朝重臣,他博覽群書,能通經籍。楊震,字伯起,因為才學出眾,被稱為“關西孔子楊伯起”。楊震年少時,曾師從太?;赣?,學習《歐陽尚書》。后來步入仕途,舉茂才,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吏職。元初四年,入朝做了太仆,又遷太常,升司徒,為太尉等。楊震為官,嚴于律己,廉潔自持,有“暮夜卻金”的故事流傳至今。
故事說的是,楊震在做荊州刺史的時候,發現了才華出眾的王密,于是向朝廷舉薦。由此,王密得任昌邑縣令之職。后來,楊震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王密聞聽消息,連忙迎接,拜會楊震,感謝知遇之恩。兩人談至夜深,王密感到,既遇伯樂,又逢知音,于是,拿出黃金十斤,懇謝楊震。楊震說:“老朋友我了解你,而你不了解老朋友我啊!”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此事不會有人知道的?!睏钫鹫f:“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已有‘四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十分慚愧,連忙道歉。楊震告訴他說:“我舉薦你,是因為不想良才埋沒。我希望你能做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可你今天的做法實在是讓我感到擔心和失望。你若真想回報我,就請盡心為國效力吧。”說完,楊震不愿在此停留,收拾行李,就匆匆離開了。楊震嚴于律己,力拒不義之財,以此典故,得稱“四知先生”。
同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元代許衡不食梨”的律己故事。許衡官職很高,曾應忽必烈之召任京兆提學、國子祭酒。他博學多才,對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都有鉆研,還和郭守敬一起修成了《授時歷》。他說:“綱常倫理國家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睂嶋H生活中,他恭謹地履行綱常倫理,為大家所崇敬和效仿,他的學生們都敬稱他為“魯齋先生”。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盛夏,天氣炎熱,行路中,許衡口渴難耐,只好停步休息。路邊有棵梨樹,人們紛紛摘梨解渴,唯有許衡只是靜坐樹下,不為所動。學生問他:“老師,吃個梨子解解渴吧?!痹S衡回答:“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梨,摘不得?。 比藗兇笮Γ骸盁o主之樹,隨便摘嘛!”許衡言道:“梨樹無主,人心也無主嗎?”他的話,氣和而志剛,不怒而自威。在許衡嚴于律己的影響下,人們都停止了摘梨。
《說文·彳部》:“律,均布也?!鼻宕斡癫米ⅲ骸奥烧撸苑短煜轮灰欢鴼w于一。”秦有《秦律》,漢有《九章律》,晉有《泰始律》,“律”言規則,指的是規范人們行為的律法。《荀子·成相》:“罪禍有律,莫得輕重威不分。”《爾雅·釋詁》:“律,法也?!北硎窘y一的律令、要求,或者法紀。
“律”表示確定不變的規律等,也用來指自然的規律,如季節、氣候等,皆守四時之律。《淮南子·覽冥訓》:“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币郧?,黃帝治理天下,有力牧、太山稽兩位賢臣輔佐,順應日月運行、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調節四季的法度,以此修正律歷?!奥伞庇种腹糯脕硇U龢芬魳藴实膬x器。東漢蔡邕《月令章句》:“截竹為管謂之律?!甭晒苡址Q律琯,長度不同,音聲不同,古人以其所奏十二音節為奏樂的標準音。古人以“律”定音,以律管的長短確定音節,依據樂音的高低分為六律、六呂,共“十二律”。
“律”的詞義,總體是取“不變的、作為依據的法則”之義。左半邊表示行為舉措,右半邊表示筆,即刻寫的律令,用來指行為的準則。青年人讀書為士,日用行事,無論靜動,時時處處都要省察自身,讓自己做事彬彬然而合于理、合于禮,如此嚴于律己,對于自身、他人,對于社會、國家,都有裨益。(高秀麗)(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