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方馆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欧码的XL是亚洲码

網(wǎng)站首頁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 正文

廉政文化

陶淵明的幽默

時間:2020-10-26 16:04 閱讀:


陶淵明代表了魏晉風度最后的遺響,他的談諧和清談相關,他的種種逸聞趣事和魏晉名士任誕、戲謔的人生態(tài)度異曲同工,他的詩歌中有諧趣之詩,陶淵明的這些幽默風趣,悄悄隱藏在他自然、隱逸的標簽下,不經(jīng)意間被我們所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更加生活化的詩人、充滿溫情的父親,也是一個喜歡談諧的朋友,是一個可以親近的多面的陶淵明。此點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在詩文中多次展現(xiàn)了其作為父親的形象與感受。其中有一首寫于中年以后(有學者認為是晚年)的《責子》詩讀之頗讓人感覺詼諧幽默,詩曰:“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詩的題目雖為責子,本以為是要板起面孔來說教,可詩中的描述卻充滿溫情與無奈,詼諧與自嘲。后人對此詩的意旨多有解釋,宋人黃庭堅則從詩中看到了陶淵明“豈弟慈祥,戲謔可觀”(《書陶淵明責子詩后》)的個性。

陶潛作于大限將至的《挽歌》詩也被胡適稱為“詼諧的詩”(《白話文學史》),另有被朱自清稱為俳諧體的《止酒》詩,因詩中每一句都有止字被后人稱為文字游戲之作,認為乃“陶公戲筆”“昌黎《落齒詩》似效此”(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讀這些詩,陶淵明的詼諧幽默躍然紙上,那么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幽默的陶淵明,在史書的記載中是不是一個有趣的人呢?答案應是肯定的。在現(xiàn)存關于陶潛的各種史傳中,都記載了他的一些趣事。比如,據(jù)《宋書》記載,陶淵明做彭澤令時,為了滿足自己飲酒的嗜好,“公田悉令吏種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這一行為就像任性的小孩兒,讓人哭笑不得。又據(jù)《宋書》《南史》等記載,陶潛嗜酒,不管貴賤之人造訪,有酒輒設,醉了便對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淵明這些逸事,讀之每每讓人忍俊不禁。后人常把這些行為歸于他的真率自然放達之性情,其實這率真之中何嘗不包含了陶淵明如赤子一般的真趣與諧趣。如果我們跳脫出通常所謂的真率放達這一評價,換一個視角,從詼諧幽默的角度來看待陶淵明這些頗讓人感到好玩兒的行為,不受禮法束縛的做法,陶淵明有如魏晉風度般的種種趣事其實質是對自我的堅守,是個人對社會采取的一種戲謔任誕的態(tài)度。

再回到陶淵明的詩歌文本中來看,陶淵明兩次在詩中提到有人賞其趣。一是《飲酒》二十首中的一首,詩中寫道:“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shù)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這里賞其趣的應該是雜亂言的田夫野老。他們在松樹下席地而坐,相談甚歡,酌觴而忘我,酒醉之后彼此言行失當也無所顧忌。另一首是寫于晚年的《答龐參軍》一詩,在詩中陶潛也提到“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園林”。這里的客指龐參軍,在兩人還不十分熟悉的時候,龐參軍便很欣賞淵明的風趣或趣味,經(jīng)常光顧陶潛的住處。有注本把這兩處的趣都解釋為志趣相投,志趣相投當然是一種非常寬泛的解釋,沒有問題,可是在第一首詩的語境中,這個趣應該更為通俗,因為普通的田間父老對淵明趣味的欣賞,也許更是因為他的閑情野趣、日常之趣,甚至就是其飲酒之趣,所以才會提著酒壺一一到來。或許也有可能是陶淵明的風趣,不在乎禮法,其行為顯得那么獨特而有趣。總之,友人賞其趣,這個趣不僅是志趣,還應該包括陶淵明的日常趣味甚至是風趣。

那么為何會有這樣的日常之趣呢?因為陶淵明與朋友們在一起除了飲酒閑談游賞外,他們還喜歡做的事便是“談諧”。陶淵明在兩首詩中提到了談諧。其一便是上文所引的《答龐參軍》詩,在“有客賞我趣,每每顧園林”一句后,陶潛寫道“談諧無俗調(diào),所說圣人篇。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另一首是主旨繁多的《乞食》詩:“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副虛期。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詩中描寫了陶淵明因饑餓難忍出外乞食,遇到了熱情的主人,兩人談諧終日、觴詠賦詩的場景。前一首詩中的談諧二字在各種陶詩版本中沒有異文,第二首詩的談諧二字在某些版本中作“諧語”“談話”等,但是據(jù)影宋紹熙刻本,現(xiàn)在一般的通行本仍作談諧。

而對談諧的解釋,現(xiàn)代注家較多釋為“和洽之談”“談話融洽”,如龔斌先生的《陶淵明集校箋》、袁行霈先生的《陶淵明集箋注》。或釋為“清談”,如古直先生的《陶靖節(jié)詩箋定本》。這兩種解釋當然都不錯,但是還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解釋。《漢語大詞典》釋“談諧”為“說笑”義,并舉陶淵明《乞食》詩為例。的確,從歷史文獻的語境來考察,“談諧”包含了談話的諧趣,說一些好笑的事等意思。西晉初夏侯湛在為滑稽之祖東方朔畫像寫的《東方朔畫贊》中說道:“先生環(huán)瑋博達,思周變通,以為濁世不可以富樂也,故薄游以取位。茍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抗以傲世。傲世不可以垂訓,故正諫以名節(jié)。名節(jié)不可以久安也,故詼諧以取容。”這里的贊語和《漢書·東方朔傳》相表里,東方朔在濁世中不愿只是自己富樂,所以要出仕為官,但若為官不能行正直之道就要傲世獨立,可傲世獨立卻不能夠垂范后人,所以要正直諷諫君主來保持名節(jié),可正諫卻往往惹怒君主帶來殺身貶謫之禍,不能久安其位,所以要用詼諧的方法委婉諷諫,來取得君王的容忍。這里的詼諧二字在《文選》中作詼諧,而在宋代岳珂編《寶真齋法書贊》中,收有唐人摹寫的王羲之書《東方朔畫贊》,全文基本與《文選》一致,但詼諧二字則寫作談諧。除去版本文字的訛誤等問題,可見在古人的認識中,談諧與詼諧的意思多有相似。

以上舉例可讓我們管中窺豹,得知談諧一詞在歷代文獻的語境中確實包含了說笑、詼諧、好笑之義。回到陶淵明的詩歌中,陶潛與龐參軍“談諧無俗調(diào),所說圣人篇”,可見,談諧并非是俗不可耐的笑話,也可以存在于正經(jīng)的學術探討中,這一點又和清談有關。據(jù)香港學者楊勇在《論清談之起源、原義、語言特色及其影響》一文中所論:“世人皆以為清談是談《老》《莊》等學術思想,或人物批評;而不知清談始是談嘲;滑稽笑語,供人娛心者也。然清談重心在語言。不知清談語言之特色,不能治清談也。且其起源既早,語言亦自具一格:諧辭隱語,最見嘲調(diào)、嫚戲、徘謔之特色;滑稽笑語,宜乎辨捷、能言之人之才騁也。”楊勇在文中舉了大量的例子,說明了清談始于談嘲,清談的語言具有談諧之特征。

在陶淵明之后的歷代文獻中,談諧一詞屢屢出現(xiàn),而且多是和戲謔并列使用,在史傳寫到某人時,也多把談諧作為一種特別的性格特征加以表述。如《舊唐書·王琚傳》中,王琚自述“飛丹煉藥、談諧嘲詠堪與優(yōu)人比肩”,同書《喬琳傳》稱“琳倜儻疏誕、好談諧侮謔僚列”,《賀知章傳》稱賀知章“常靜默以養(yǎng)閑,因談諧而諷諫”,都是特別提出此人談諧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并加以敘述。史書中類似的記載不勝枚舉。另外,在歷代文獻中,談諧還經(jīng)常和文人雅集觴詠作詩相連,是文人思接千載、反應敏捷、下筆成詩背后的一種有益氛圍。如《唐才子傳》在談到文人集會時說:“(往往文會)群賢畢集,觥籌亂飛,遇江山之佳麗,繼歡好于疇昔,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于斯能并矣。況賓無絕纓之嫌,主無投轄之困,歌闌舞作,微聞香澤,冗長之禮豁略去之,王公不覺其大,韋布不覺其小,忘形爾汝,促席談諧,吟詠繼來,揮毫驚座,樂哉!”可見,古代文人雅集往往在觴詠談諧中忽略禮法,自由揮發(fā),從而揮毫落墨,技驚四座。談諧是文人雅集中協(xié)調(diào)氛圍、拉近彼此距離的一種潤滑劑,是文人們放松心情、活躍思維的助力器。(作者:王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

上一條:從抗日前線到隱蔽戰(zhàn)線的英雄 下一條:600歲的紫禁城

關閉

<label id="mfuuu"></label>
    <menuitem id="mfuuu"><rp id="mfuuu"><em id="mfuuu"></em></rp></menuitem>
    <menu id="mfuuu"></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新河县| 长岛县| 宜都市| 英超| 南部县| 平武县| 文成县| 唐海县| 通许县| 合阳县| 辛集市| 璧山县| 扎囊县| 博客| 汉沽区| 盐山县| 崇礼县| 竹北市| 红桥区| 巫山县| 樟树市| 葫芦岛市| 漳平市| 乌海市| 稻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正安县| 尚义县| 新余市| 金昌市| 双鸭山市| 绿春县| 北安市| 上饶县| 湘潭市| 宿州市| 盐城市| 马鞍山市| 武平县| 吉木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