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方馆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欧码的XL是亚洲码

網站首頁 >> 廉政教育 >> 廉政文化 >> 正文

廉政文化

賽江:一江清水養忠廉

時間:2019-02-27 10:39 閱讀:


賽江,古稱長溪,發源于浙江,是閩東第一大河,也因長而得名。長溪水系由若干段落和支流組成,其主要部分在福安境內。現存最早的古代總地志,唐元和八年(813年)編修的《元和郡縣圖志》,對這條河流有了最早的描述:“長溪,在縣南四十五里,流入大海。”

賽江是閩東的母親河,她養育了許多忠廉之士。清光緒十年版《福安縣志》載:“福安入仕者多以抗直辭舊,宦囊纖薄,蓋亦薛令之遺風也。”一語道出福安仕者走向。

開閩進士傳清廉

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的故鄉——廉村,原名石磯津,位于賽江上游白云山麓、穆水之畔的福安市溪潭鎮,它不但是一個在中國東南鄉間罕見的古城堡,還是皇帝以“廉”敕封的村落。

《八閩通志》載:薛令之,字君珍,號明月,長溪廉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乃福建第一個進士。唐開元中期,薛令之被授左補闕之職,并與賀知章同為太子侍講。

薛令之成為開閩第一進士,與他的苦讀是分不開的。在距廉村10公里外的山間,是薛令之讀書的地方——靈谷草堂。青少年的薛令之就在草堂內日夜苦讀,因他家貧,村民還常常取笑愛讀書的薛令之“不務正業”。據說有一天,一個農夫上山墾種,看到薛令之在讀書,又笑話了他。不久后,薛令之就寫下了一首《靈巖詩》。在詩中,薛令之抒寫了白云做伴、春日垂釣的美妙的“苦讀時光”,同時也道出“家貧耽學人爭笑”的無奈心情,更直抒自己遠大的抱負:“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

薛令之為官后清正廉潔,在任期間始終恪盡其職,保持自己的清廉名譽和操守。辭官返鄉時,薛令之囊無積蓄,兩袖清風。回鄉后仍然過著窮研經書、抱甕灌園的生活。去世時,竟家徒四壁,什么財產都沒有,只給子孫后代及村鄰親友留下了二十個字:父言慈,子言孝,家聲永振;書可讀,田可耕,世業悠存。

唐玄宗在薛令之辭官告老還鄉不久后,想到薛令之在朝多年,為官清廉,并且教誨太子有恩,又聽說他一直清貧過日,便下詔石磯津所在邑地長溪縣衙特別照顧,多給薛令之幾百畝田地的租金為歲賦,但薛令之卻只按標準拿歲賦,一點都不多取。至德元年(756年),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即位。翌年九月,回到京都長安后的李亨,思及與薛令之的師生情誼欲召其入朝,但在此前數月,薛令之已卒。于是肅宗嘉嘆其廉,“敕命其鄉曰‘廉村’,溪曰‘廉溪’,嶺為‘廉嶺’”。因此,“苜蓿廉臣”名垂千古。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補闕集》,今已無存。《全唐詩》僅錄其《自悼》和《靈巖寺》二詩,《高岑三廉薛氏族譜》錄其詩五首。明清讀書人童年必讀的啟蒙課本《幼學瓊林》中的“桃李在公門,稱人子弟之多。苜蓿長闌干,奉師飲食之薄”,更是舊時人熟知的名句,由此可見薛令之清廉品德對中國讀書人深而久遠的影響。

滿腔正氣愛國情

“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臺。淚落吳江水,隨潮到海回。故衣猶染碧,后土不憐才。未老山中客,惟應賦《八哀》。”謝翱的一首《西臺哭所思》盡顯民族氣節。

謝翱,字皋羽,號宋累,又號晞發子,宋淳祐九年(1249年)出生于閩東穆陽樟南坂,宋末抗元志士,愛國詩人,“福安三賢”之一。咸淳年間參加進士考試,不第。德佑二年(1276年),這位憂患余生的愛國青年當知悉文天祥在南劍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變賣家產,募鄉勇數百前往投效,任諮議參軍等職,跟隨文公轉戰漳、梅、贛諸州。在文天祥兵敗后,謝翱攜帶文公生前贈送的玉帶生硯,一度隱于廣東潮陽、福建浦城、浙東永嘉一帶。

由于幼年受良好家教,再加上熟讀歷史上忠誠英烈之傳記文章,謝翱從小就有落拓不羈的個性與堅貞的民族氣節。宋咸淳元年(1265年),謝翱赴臨安參加進士科考雖然不中,但他所作《宋祖鐃歌鼓吹曲》12篇和《宋騎吹曲》10篇,被太常寺采作朝廷樂曲,元代文學家吳萊稱贊其詩“文句炫煌,音韻雄壯”,可與柳宗元媲美。

至元十九年(1282年),謝翱聽到文天祥被害于燕京柴市的消息,無比悲憤,常獨自行游于浙水之東,見到與文天祥握別時相似的景物,便徘徊顧盼,失聲慟哭。為此登嚴子陵釣臺,設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竹如意擊石,歌招魂之詞曰:“魂朝往兮何極,暮來歸兮關水黑,化為朱鳥兮有咮焉食。”亡國之痛溢于言表,歌罷竹石俱碎。著名的散文《登西臺慟哭記》等詩文,都是這個時期哀悼故國和亡友的泣血吞聲之作。元貞元年(1295年),謝翱寓居杭州西湖,后因肺疾復發客死他鄉。其友方鳳、吳思齊等人遵其囑,將謝翱葬于嚴子陵釣臺南,并在墓前修建“許劍亭”。

謝翱詩、文、詞俱工,而詩的成就尤為突出。其詩重苦思錘煉,既屈蟠沉郁又激越雄邁,善于曲折達意,時造新境。許多詩作真實地再現當時淪陷區的荒涼景象,“歸來多雨臼生魚,穴蟲祝子滿戶樞”;描述淪為遺民的凄苦,“夜長天籟絕,宛轉愁奈何”;抒發對文天祥死難的深沉哀思,“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臺”;直陳雪恥復國的心志:“鞭尸仇未報,函首捷終馳”……其詩作深刻反映當時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重大的政治時事,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謝翱逝世后,與薛令之、鄭虎臣等被奉為福安“三賢”,至今人們還深深地感念他的“西臺慟哭”和愛國主義情懷。

舍身護民節氣高

“萬壑通幽處,懸巖斗水開。斷云隨鳥云,飛瀑卷山來。難勸雷霆靜,惟聞風雨哀。遐心思穴石,滿種一峰梅”,每每讀到此詩,福安人都會感念這位頂天立地、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劉中藻。

劉中藻,福安縣蘇陽村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生。劉中藻10歲喪父,寄居彭洋舅家。15歲,娶穆陽繆氏女為妻,后由恩貢入太學;崇禎六年(1633年),應順天府鄉試,中舉人,任福建閩清教諭。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及第。授官行人司行人,奉詔犒勞遼東將士,又領旨冊封代藩。崇禎十七年三月返京復命時,李自成義軍已據北京,劉中藻被捕,后趁亂逃回福安,隱居彭洋,辟九潭,筑石蓮山房,讀書著文度日。他身在山野,心憂故朝,每談到清兵入關,聲淚俱下。

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即位福州,經戶部尚書何楷和閣臣黃道周等舉薦。受唐王召見,中藻慷慨陳述恢復大計,唐王大喜,當即授與兵部給事中。頒給庫銀500兩,令其統領義勇,出關拒清。

不久,唐王升劉中藻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金華、衢(轄境相當于今衢縣、常山、江山、開化四縣地)。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唐王汀州戰敗,被俘身死,劉中藻改事魯王,跋涉浙南山區,聚部卒萬余人,克復慶元、泰順、壽寧、福安、寧德、古田、羅源七縣。魯王晉封中藻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在南明文臣中,通曉軍事者首推劉中藻。他善撫慰、激勵將士,士卒多來自少數民族,勇敢善戰,所部成為抗清勁旅。

永歷三年(1649年)正月,劉中藻移師駐守福安縣城。清總督陳錦率兵10萬圍剿,久攻不下,便在城外挖溝、樹柵,團團圍困。此后4月間,劉中藻團結全城軍民,為保這一塊明朝殘疆身先士卒浴血奮戰,擊退了清軍多次攻城,其間清廷曾多次以高官厚祿誘降于他,都被拒絕。為要挾其投降,清軍將劉中藻長子捕獲囚禁,聞此消息,劉中藻雖然心疼兒子,卻仍凜然回復:“我豈以千秋易一子!”

奮力抵抗4個月后,在內無食糧、外無救兵的情況下,劉中藻知道此戰已經回天無力了。恐決戰后,清軍屠城,累及滿城百姓,劉中藻思慮良久,決定以自身的一死來保住福安城十余萬的民眾。因而舉冊籍,開列府庫錢糧數額清單,致信陳錦,示決死之志,并呼吁清軍不要屠戮無辜百姓。將此類事項逐一交代清楚后,劉中藻懸掛明高祖的畫像于中堂上,穿上明朝衣冠,叩頭哭訴:“臣力已經耗盡,這一塊殘破的疆土,眼看就要淪入清人之手,我只一死來報列帝在天之靈了。”據清朝版《福安縣志》記載,劉中藻是吞金屑自殺,在劉氏族譜中有載,劉中藻兩次服毒,都沒有死,最后自縊身亡。家人按其生前囑咐,為他穿上明朝衣冠,坐于中堂上,以示他的一片忠心。

劉中藻死后,清軍入城,果然無犯城中民眾,福安民眾躲過了一場浩劫。

劉中藻的民族氣節也影響了他周遭人。相傳劉中藻的部下,有9700人與他一同自殺。而劉中藻的兒子劉思沛被囚在浦城,劉中藻死后,清兵有意想放過這個忠烈之后,遂故意問其:“你是否不是劉中藻的親生兒子?”授意其否認為劉中藻親生兒子,則可放其出獄。劉思沛卻不愿茍且偷生:“父為國盡忠,子當為父盡孝。怎么能因為貪生而不認父親?”此后,也自殺身亡。

劉中藻堅持氣節,不屈死難,終年45歲。墓葬于蘇陽青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進士、內閣中書邑人吳瑞焉,為其撰墓志銘。

賽江,閩東的母親河,這一江清水從古至今,不僅滋養著眾多忠勇廉明之士,也將繼續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福安人。(林德發 陳啟西)

上一條:治家教子必以其道 下一條:宋濂之“根”

關閉

<label id="mfuuu"></label>
    <menuitem id="mfuuu"><rp id="mfuuu"><em id="mfuuu"></em></rp></menuitem>
    <menu id="mfuuu"></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沐川县| 安阳县| 通山县| 嘉义县| 巴彦县| 大埔县| 阿克苏市| 洮南市| 浪卡子县| 楚雄市| 都匀市| 武威市| 姚安县| 平顶山市| 隆化县| 岳阳县| 平山县| 聊城市| 麦盖提县| 诸暨市| 邹平县| 昌邑市| 临清市| 四会市| 柘城县| 公安县| 阿拉善左旗| 阿拉尔市| 积石山| 聂拉木县| 惠来县| 黑山县| 凤庆县| 东丰县| 滕州市| 新安县| 广水市| 蒙山县| 江陵县| 余干县|